李將軍靜下心來,關於皇帝的事情他還是知道一些,坊間傳言頗多,他當年殺害嶽將軍,罷免韓世忠等人兵權,流放冷落朝中主戰派,是看抗金力量強大,金軍節節敗退,怕他們打敗金軍,迎回被金軍俘走的二帝,若真到那時三帝臨朝,豈不十分荒唐。於是他棄父兄不顧,毅然消滅抗金主心骨,主動奉還已經收複的故土,向金國割地稱臣,達成恥辱的和議。
此次出兵,也的確是屬下鼓動,他一時熱血上湧,擅自做主。雖然安撫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未加阻攔,一旦他被朝廷追究,安撫使肯定不會為他說話,承擔責任。
苗劉兵變,他略有耳聞,當年苗傅、劉正彥發動政變,殺害朝中大臣,逼迫皇帝趙構讓位,後來張浚、韓世忠等人率軍進京勤王,趙構複位。宋朝治軍從來都是,仗可以敗,軍權不可旁落。大軍有所行動,必然會有文官或者宦官監軍節製。
李將軍很後悔,當時聽到金國太子越境進入宋朝,見機會難得,稍縱即逝,便一心隻想擒拿他,送去臨安,一雪靖康之恥。原以為皇帝不會為這等小事為難他們,仔細想一想當今皇帝的一生,一個金國太子確實不算什麼,他連父兄母妃都可以不聞不問,要一個金國太子何用?
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兵也調了,仗也打了,若現在回去,尚能保得眾將士性命,若晚一時半刻,等金國大軍一到,想走就難了。為了一場無謂的戰爭,賠上幾萬年輕的生命,他做不到。這些將士都是他的同鄉,家中親人日夜守候,怎麼忍心讓他們埋骨他鄉?
李將軍臉色奇差,遲疑的向楊豪道,“楊大人此番前來到底是什麼目的?”
楊豪見他開口,態度有所轉變,便知道和談已經快成了,心內狂喜,但麵不露喜色。“別無他意,給將軍指一條生路而已。雖說你我之前並不相識,也素未謀麵,但我一見便知將軍乃忠義之士,我祖上本是宋人,在遼國時期淪為遼國人,金滅遼之後,我就成了金國人。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我也無時無刻不想宋朝強大起來,北伐金國,收複故土,還我宋人身份。”
李將軍心有疑問,金國使臣會有這麼好心?危難當頭他也想不了那麼多。“讓我如何信你?”
楊豪笑道,“將軍多心了。回去之後,你隻需及時向朝廷奏報,就說金軍犯境,情況危機萬分,不得已帶兵抵抗,金軍大敗而回。隻要金國不說,宋朝皇帝肯定不知你部越境之事。”
李將軍聽聞他或許可以留的性命,急忙問道,“如何保證朝廷不知我越境作戰?”
楊豪平靜答道,“太子犯險,整個汴京責任重大,一旦金國皇帝知道這件事,必然有一片人頭落地。所以金軍這次的損失隻能是吃啞巴虧,有苦無處訴。”
見宋將還有遲疑,楊豪又道,“現在我們是在一條船上,要麼同歸於盡,要麼我方吃虧,各自離去,從此相安無事。將軍自選一路吧。”
李將軍片刻之後答道,“好,我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