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 議和(1 / 2)

“我大宋二十年不動兵戈,眼下正值國富民強之時,對抗金國更是萬眾一心,何需欺人?”

“宋朝安定二十年不假,即使國富民強又如何,你們的皇帝已然年邁,壯年時尚且不敢放手與金國一戰,如今他將入黃土,審時度勢,也必然不敢動武。縱使將軍滿腔熱血,壯士不懼生死,若不能上下一心,貿然開戰,還不是與二十年前一樣的結局?將軍是聰明人,自然懂得此時挑起戰爭的後果是什麼。”

“本將一介武夫,隻關心眼前。就一句話,你們到底要不要把太子送來。如若不送來,那就沒什麼好談的了。跟你廢話這麼久,全因你是使臣,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今天就留你一命。”李將軍隨後低聲與身旁軍士交代些什麼。

楊豪聽的清楚,他們是要準備再次進攻了。“將軍如此是強人所難。太子是金國儲君,怎可拱手送人。此地離我汴京大營也不過百裏,昨日一早尋回太子的消息就傳回汴京,並約定在此處接駕,此刻大軍正在南下途中,不消一個時辰必然可到。將軍還是想想後路,不要為了一時之氣,置萬千軍士性命於不顧,真到那時即使宋朝皇帝不治你死罪,也會終日被眾人親屬咒罵討命。”

“哈哈哈……莫要詐我。汴京離此地多遠,我比你清楚。就是你兵強馬壯,晝夜行軍,想要到此地也需兩天,我即刻便能將你等拿下,押赴臨安遊街!”

“哈哈哈……將軍怎知此地與汴京半途沒有金軍?太子走失,我汴京大營全軍出動,全在宋金邊境一帶搜尋。昨晚殺聲震天,火光映紅夜空,附近金軍必然會前來查看究竟。如若你等此時還不離去,那就等著長埋於此吧。”

“信口胡言!近日汴京就隻有這一路金軍離營,當我不知嗎?”

“將軍果然不是糊塗人。可你為何要做糊塗事?”

“靖康之恥此生必雪,何來糊塗一說?”

“宋朝皇帝姓趙,將軍姓李,你口中的靖康恥連宋朝皇帝都不想雪,還把一幫想要收複故土的忠臣良將誅殺流放,你替他著急,還要把性命搭上,連帶幾萬人赴死,不是糊塗是什麼?”

不等李將軍反擊,楊豪繼續,“據我所知,將軍此次出兵越境定然沒有得到宋朝朝廷允許。宋軍調兵權遠在臨安,你們得到金國太子離境的消息也就在這幾天之內,此地距臨安何止千裏,根本不可能得到朝廷調令。如此你部便是擅自調兵,如同叛逆,若李將軍率軍越境的消息傳到臨安,朝野上下一定是一片嘩然吧。也許將軍是想抓了金國太子敬獻皇帝,皇帝便會不追究你擅調軍隊之罪。但將軍可知,太子是小,皇權為大,製度為先,若不追究將軍擅自調兵之罪,人人效仿,宋朝號稱的百萬禁軍豈不是成了一盤散沙,可以擅自調動,宋軍淪為每個將軍的軍隊,割據一方?”

李將軍臉色瞬間一變,看著楊豪,等著他的後話。

楊豪見宋將不語,知道和談有戲了。於是把話說的更加透徹,“當年宋朝皇帝促成紹興和議,不就是害怕一眾忠臣良將收複故土,迎回二帝,威脅到他的統治嗎?殺害嶽飛,罷免眾多良將,流放主戰之臣,也是害怕抗金力量強大,威脅到他的皇權。這一切都源自繼位之初的苗劉兵變,那才是他一生的痛,任何威脅到他的事情都要扼殺,恥辱他可以忍受,若有人威脅到他的統治必然會毫不留情將他們除掉。若將軍對你們的皇帝足夠了解,可細想一下,看本人所說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