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的軍事形勢和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國民黨軍隊大量被殲以後,雖然經過不斷補充,但總兵力已由它發動內戰之初的430萬人降到373萬人。
其中,正規軍雖然還保留248個旅的番號,但人數已由200萬減少到150萬。
由於整師、整旅的被殲和大批高級將領被我軍擊斃或俘虜,他們官兵當中充斥著失敗和厭戰情緒。
毛澤東講話的聲音並不高,但底氣很足,充滿著快慰和自豪。
與國民黨情況相反,我軍在第一年作戰中不斷發展壯大,總兵力已由127萬人增加到195萬人,而在機動兵力的對比上,我軍已占有優勢。
國民黨軍在戰爭的第二年裏,損失正規軍和非正規軍152萬人。
經過大量的補充,到目前最近的統計數字,總兵力仍保留在365萬人左右。
其中正規軍105個整編師,285個旅,198萬人;非正規軍53萬人;特種兵和海、空軍54萬人;後方機關、學校69萬人。
正規軍的170多萬人被我們鉗製在東北、華北、西北、中原和華東戰場上,大部分隻能擔任戰略要地的守備,抽不出多少機動兵力。
而且這些部隊中的大部分是被我們殲滅後重建的,或者是受過我軍嚴重打擊的。
他們的士氣不高,戰鬥力不強。
而在長江中下遊和巴山山脈之線以南、蘭州和賀蘭山脈以西的廣大地區,蔣介石放著正規軍36個旅,23萬人,大部分是新組建的,戰鬥力很弱。
這就是蔣介石的家底子。
我們呢,經過兩年的連續作戰,雖然損失了80多萬人,但其中的40多萬人養好了傷又重返前線,我們又動員了100多萬翻身農民參軍參戰,又將80萬蔣軍俘虜補入部隊,連同國民黨起義部隊在內,我們的總兵力已發展到了280萬人。
而且我軍的武器裝備也大為改善。
蔣介石的的確確是我們的運輸大隊長。
我們建立了35個炮兵團,裝備了1100門重型大炮。
我們的部隊經過兩年的戰爭鍛煉,不但有了豐富的打運動戰的經驗,而且在石家莊、洛陽、臨汾、開封、宜川、濰縣、四平等地作戰中,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
毛澤東講到這裏停下來,抓過桌上的煙盒,抽出一支煙,劃著火柴點燃後,深深地吸了一口,說:“王建安同誌,這次請你來,就是要交給你一個重要的城市攻堅任務——攻下濟南!”王建安為這突然降臨的重任所震動,他站起來:“那麼,我不去華北一兵團了?”“是的。
經過軍委研究,你回山東去,到山東兵團,做好解放濟南的準備。
許世友任山東兵團司令員,你任副司令員。
怎麼樣?”毛澤東微笑著說。
他在判斷王建安臉上的反應,同時等待著他的回答。
王建安即刻說:“我沒有意見,我服從軍委的決定!”毛澤東很高興,用手示意王建安坐下,說:“中央考慮過了,攻克濟南的兵基本上是山東人,許世友在膠東部隊裏很有威望;你在魯中、魯南也頗有名氣哩!你們是山東‘兩雄’。
人言‘兩雄難並立’,我則說‘孤掌難鳴’。
你們二人的手要擊得響,同心協力,那我們的戰士就會跟隨你們去赴湯蹈火!”毛澤東興奮起來,說:“好!我們像演一出《失空斬》。
你是副將若失了街亭,打不下濟南,先斬許世友,也要打你40軍棍;我則向中央上表,官降三職。
行吧?”說罷大笑,那聲音洪亮而充滿底蘊。
毛澤東對王建安說:“關於攻克濟南的一些具體部署,由恩來同誌和你詳細談。”王建安告別了毛澤東,向周恩來的住處走去。
夏天夜裏的風有些熱了,天上的星在閃耀,小山村在忙碌中,因為這裏聚集著中華民族的精英,這裏牽動著百萬大軍,這裏產生著一個個偉大的策略,這裏誕生著一項項置國民黨軍於難堪甚至死地的戰略、戰役計劃和部署,濟南戰役的偉大構想就是在這裏萌生、發展、完善和成熟的。
在警衛員的引導下,王建安來到周恩來的住處。
他以前見過周恩來,那是長征剛剛結束後,在陝北,此後一直未見麵。
周恩來的眼睛裏閃射著智慧之光。
王建安坐定後,周恩來先聽了王建安的彙報,然後詢問部隊的情況。
他說:“我們決定打下濟南。
主席大概同你談了,我想先聽聽你的看法。”“我完全讚同中央關於攻克濟南的決策。”王建安說:“全國的形勢,毛主席和我講了,給我的印象是,我們已經把蔣介石的軍隊壓縮在一些大中城市和一些戰略要地、交通要道。
山東的形勢,在打下濰縣之後,敵人隻有青島、煙台、長山島、兗州和濟南幾個要點了。
濟南有王耀武的l0萬重兵防守,它像楔在華東、華北兩片土地上的一顆大釘子,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
拔掉了它,我們就可占領和鞏固廣大的地域,以便我們組織更大的戰役。”周恩來肯定了他的看法,向他介紹了當前的局勢。
蔣介石集團隨著軍事形勢的每況愈下,在政治上、經濟上也發生了嚴重危機。
國統區的廣大人民反饑餓、反迫害、反獨裁的愛國民主運動日益高漲。
統治集團內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矛盾愈益加深。
許多地方的實力派正在醞釀反蔣倒蔣。
李宗仁就正在爭取美國的支持,逼蔣下台;美國政府也在悄悄地物色新的人選,以取代蔣介石。
隨著軍事上的失敗和軍費支出的不斷膨脹,國統區的財政經濟陷入空前的危機,工廠已經來不及印出當天的鈔票了。
連美國駐華大使也說:“局勢的惡化已經接近崩潰”。
根據軍事、政治的形勢有利於我的重大發展,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要求已經具備條件的各野戰軍,應明確樹立奪取敵堅固設防的戰略要點、敢於打更大規模殲滅戰的決心。
周恩來對王建安說:“這次請你來,就是要你並通過你向華東的同誌、山東的同誌轉達中央的這個戰略思想。
確定攻克濟南,可以說,正是這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周恩來繼續說:蔣介石是準備把這場反人民的內戰打到底的。
半年前他剛剛設立了執掌晉、察、冀、熱、綏五省軍政大權的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不久前又撤銷了東北行轅,擴大了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的職權;撤銷了陸軍總部徐州指揮部、國防部九江指揮部、武漢行轅,設立了徐州和華中兩個“剿匪”總司令部,分別任命劉峙、白崇禧為總司令,統一執掌各戰區的軍政大權。
他還改組了統帥部,任命何應欽取代白崇禧任國防部長,任命顧祝同接替陳誠任參謀總長。
蔣介石還曾一度考慮放棄長春、沈陽,打通北寧線,將東北主力撤至錦州,進而伺機轉用於華北、華中戰場;又打算把西北交給馬步芳、馬鴻逵,將胡宗南集團調至中原地區,以便與我們全力爭奪中原。
這些情況請你好好向同誌們講明,務求他們真正理解。
周恩來站直身,添加了燈油,用手指彈去結繭的燈花。
玻璃罩油燈重又明亮起來。
雖然已是午夜,但這位副主席毫無倦意,他又說下去:濟南戰役的打法,我和毛主席、朱老總幾個人是這樣考慮的:用“攻濟打援”戰略。
蔣介石是不會放棄濟南的。
濟南有重兵10萬,而徐州左右兩翼和南邊共有三個兵團近20萬人馬。
我們把部隊分為兩部分,在徐州以北準備打援,但也造成轉攻徐州的架勢;攻城部隊則把濟南圍起來。
文章的奧妙就在於:如果你不來增援,我就真攻城。
如果你出兵增援,我就可以圍而不打,變攻城為打援。
是攻城還是打援視情及時選定。
對於你們山東兵團來說,就是做好堅決打下濟南的一切準備。
濟南戰役的意義十分重大,這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行動。
你已經意識到了,它的重大意義就在於打下了濟南,便將華北、華東兩大戰區連成了一片,更有利於我們集中優勢兵力組織大的殲滅戰。
周恩來看了下自己的懷表,歉意地說:看,大半夜已經過去,天都快亮了,一來就不讓你喘口氣,我們的話說不完。
原是叫你去打太原的,不去了。
你就帶著這些精神返回山東。
我們也不請張雲逸同誌、張鼎丞同誌、粟裕同誌來了。
許世友同誌在膠東休養,也不請他來了。
你好好睡上一覺就動身。
隨後,我們發個電報去。
東方放亮了。
西柏坡又迎來了一個明朗的早晨。
一個偉大的決戰決策就這樣在一間普通的農家茅舍裏誕生了。
預案準備根據中央軍委的上述指示,粟裕、陳士榘、唐亮、張震認真研究了戰區各方麵情況後決定:雨季後集中華東野戰軍全部(包括許譚、韋吉兵團共約30萬餘人),或先攻占濟南,或先轉到外線進行大規模殲滅戰的方針,並擬定了華東野戰軍秋季作戰的3個方案。
1948年7月15日午夜,就在埋葬孔子處不遠地方的一幢古式房間裏,粟裕還沒有入睡。
昨天,他剛接到毛澤東簽發的兩封電報,要華東野戰軍組織濟南戰役。
這猶如千鈞重擔直落雙肩。
此時,粟裕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集軍政指揮於一身。
他立即召集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參謀長張震開會,研究如何執行西柏坡的電報指令。
粟裕1907年8月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楓木樹腳村一個封建地主家庭。
17歲便擺脫了舊家庭的束縛,跑到百裏以外的地方求學。
由於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馬日事變”後,受到反動當局通緝。
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二十四師,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他身經百戰,6次負傷。
據軍事科學院一份權威資料記載:“從1938年至1943年,粟裕領導的新四軍第一師堅持大江南北抗戰,戰鬥五千餘次,斃、傷、俘日偽軍十萬人以上。”這種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道路,是共產黨軍隊指揮員成長的最基本的道路。
當過新四軍政治委員的劉少奇說,粟裕領導的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記得漢相蕭何說過: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曆史風雨,大浪淘沙,為我們共產黨人造就了這樣一些叱吒風雲、所向披靡的軍事人才。
在這裏,插上一小段看似輕鬆,實際發人深思的話題。
1949年,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把勝利的旗幟高揚在大陸的時候,蔣介石帶領他的殘兵敗將退縮到了台灣島。
當時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國民黨中的軍政要人,使他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為什麼經過正規訓練的、堂堂黃埔軍校畢業的高級將領,卻一個個敗在農民出身的共產黨高級領導人的手下?相傳,毛澤東聞此消息後,意味深長地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什麼難的啊!因為我們共產黨的領袖和將領靠的是自己的天才與實踐,更重要的又是我們的事業順乎民心,代表了正義,贏得了中國大多數人的支持和擁戴。
下麵,我們還是把話題轉到粟裕身上。
陳毅元帥這樣高度評價粟裕的戰役指揮藝術:“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性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他進一步說:“粟裕同誌可算為理論與實踐兼優的人,戰役指揮很高明。
他長期在實際戰爭中鍛煉,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此話一點不假,因為粟裕當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1984年2月,我們這位粟大將軍走完了他的人生裏程。
戰爭是他一生的主要部分。
中共中央給予他的評價可以慰藉他的英魂——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粟裕同誌始終戰鬥在第一線。
他努力學習並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揮過一係列重大的戰役、戰鬥,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表觀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是一般將帥都不曾多得的評價。
濟南戰役自然是這句話的光輝佐證。
夜幕籠罩大地。
昏暗油燈下的粟裕展開地圖,一個嚴峻的國共兩軍對壘態勢展現在華東野戰軍最高決策人眼前——在華野的正南方向,徐州“剿總”國民黨上將總司令劉峙坐鎮徐州,南轄李彌的第十三兵團,策應徐埠一線。
他重兵在握,有堅不可摧之勢。
在華野的西南方向,邱清泉的第二兵團列陣於河南東部商丘、碭山、黃口一線;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鎮守鄭州;國民黨第四“綏區”陳兵於開封、蘭封及山東菏澤一帶。
這裏的十數萬國民黨軍可數日內向東北突進,以解濟南之圍。
在華野的東南方向,國民黨第三“綏區”列陣於臨城、棗莊、台兒莊一帶;黃伯韜的第七兵團位於隴海路東段的新安鎮一線。
這裏的十數萬國民黨軍隊已經摩托化,可以在廣闊的平原上向北疾馳。
此時,山東的革命根據地臨沂也為國民黨軍所占領,這部分國民黨部隊可以成為向北突擊的先遣力量。
濟南在華野的北方,王耀武率國民黨第二“綏區”的十萬守軍據險死守,因而濟南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拿下。
解放軍的兵力態勢尚被敵人阻隔在4塊區域:以曲阜為中心,華野第六縱隊位於兗州、濟寧一帶;第三縱隊、第十縱隊和第十一縱隊分布於金鄉、巨野、嘉祥一帶;第九縱隊、第十三縱隊位於萊蕪、泰安一帶。
華野總部率第第第八縱隊和先遣縱隊位於徐州的西南方渦陽、馬店子一帶。
蘇北兵團的第第十二縱隊則在蘇北的漣水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