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諸①法②空相③:不生不滅④、不垢不淨⑤、不增不減⑥。
①諸:應是定冠詞。
②諸法:指“是”性。
③空相:指現象學殘餘這一現象的外在呈現形式。這裏“空相”當指“是”性的外在呈現形式。
④不生不滅:表述了“是”性不是產生出來的,也不會消滅,它既非過去存在,也非將來存在,它無始以來就存在著,經曆萬世而不會毀滅,也即是永恒的。因為“是”性如果是產生出來的,那麼就意味著它一定有產生的來源。那麼,它是從哪兒產生出來的?這也等於說預先就有另一個事物存在了。那麼,先於“是”性的另一物又從哪兒產生出來的?如此下去,將永遠也找不到最初的始基。因此,“是”性隻能是第一因的。不生不滅可能繼承了《迦塔奧義書》(1·2·18)和(1·2·23)中:“(阿特曼)不生,不死;它不從任何東西中產生,任何東西也不從它那裏產生。阿特曼是不生的,常住的,持久的和原初的。”
⑤不垢不淨:表述了“是”性是聖潔的。
⑥不增不減:表述了“是”性是一,具有連續性和完滿性,充滿一切處。不增不減可能是繼承了《廣林奧義書》(4·5·15)中“它(atman)是非毀滅的,因為它不能被毀滅;它是非附加的,因為它不能被附加”的觀點。
【譯文】
舍利子,“是”性:是永恒的、聖潔的,是一,具有連續性和完滿性,充滿一切處。
【評析】
第三節論述了空的性質。前麵論述了空是懸擱、括去了人們的自然思維之後的現象學殘餘,但這一現象學殘餘有什麼特征,可以被人們認識。不生不滅論述了空是非產生的,也非毀滅的;不垢不淨論述了空是聖潔的;不增不減論述了空是不可分的,它的各部分都是完全同樣的,整個地聯係在一起,成為一個共同體,即使理智也不能把它割裂一部分出來,或增加一部分進去。西方哲學中,巴門尼德殘篇七也論述了“是”是不生不滅的、完整的、單一的、不動的、沒有終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