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疑雲

專欄

作者:唐納文

比特幣最近吸引了足夠多的眼球。實際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早已存在,並被廣泛用於網絡交易。與由政府發行的官方貨幣相比,虛擬貨幣的信用當然要弱一些。但現如今官方貨幣貶值與對政府債券違約的擔憂足以顯示,政府信用已經不如以往,這對虛擬貨幣來說似乎是一個相對較好的時代。

所有虛擬貨幣中最具國際知名度的當屬比特幣。比特幣是由一位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士發明的算法產生的。中國央行將比特幣定性為“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並已經嚴令中國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不能用特幣為產品或服務定價。韓國央行緊隨其後,宣布不承認比特幣的合法性。一個比特幣的價值最高峰曾達到1200美元,目前已經跌去了70%。

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對待比特幣更為寬容,但亦不乏質疑者。挪威政府將比特幣視為一種資產。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則將比特幣形容為泡沫,認為其價格已高得無法持續,而它本身沒有內在價值。不過,隻要是資產當然就會有泡沫,即便是官方貨幣也會有高估的時候。

其他虛擬貨幣的情況也類似,電腦遊戲的玩家可以在遊戲中獲得虛擬貨幣,也可以通過支付官方貨幣購買虛擬貨幣。這種虛擬貨幣與官方貨幣之間的交易至少已經存在了十年,政府也意識到要對出售虛擬貨幣的收入征稅。

那麼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虛擬貨幣的價值呢?

首先當然是供求關係。央行在管理官方貨幣時也是基於供求關係。假如虛擬貨幣的供給是無限的,那麼其價值就會消失。而在另一個極端,如果供給消失,虛擬貨幣同樣一文不值。美國內戰前夕,由剛剛成立兩個月的美國南方同盟所發行的同盟美元(Confederate dollars),就在南方同盟戰敗後消失。對於那些遊戲中的虛擬貨幣來說,如果遊戲公司倒閉,那麼玩家遊戲賬戶裏的虛擬幣值也會成為沒有意義的數字。不過,政府垮台比公司倒閉少得多,因此官方貨幣的幣值顯然比虛擬貨幣更穩定。

官方貨幣往往已有多重安全保障。例如儲戶存放在銀行的存款,除非極端情況下有黑客入侵以外,基本不會承受盜竊或者是欺詐的風險。但是互聯網犯罪如果把目標瞄準虛擬貨幣,則會更容易地竊取所有者的這些“虛擬財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任何作為產品或服務交易的中介就可以看作是貨幣。但是在稅務處理上各者之間就有著顯著區別。在國內的交易當中,貨幣升值是免稅的,而資產的升值則會被征稅,例如房地產。如果虛擬貨幣被看做是資產,那麼持有者在其升值後也應當交稅。

明白了以上這些情況,我們仍然需要追問虛擬貨幣到底價值幾何?如果用這個問題去問一位經濟學家,很可能得到的回答是,虛擬貨幣的價值取決於對方願意用什麼和你來交換。如果最終虛擬貨幣不能換取任何的產品或者服務,那麼其價值就可以視作零。

目前還沒有規定賦予虛擬貨幣強製支付效力。債權人不能拒絕官方貨幣的清償,稅收也是用官方貨幣征收的。強製支付效力給官方貨幣創造了需求和價值,但這一點正是虛擬貨幣最缺少的。

另外,如果把虛擬貨幣和黃金之間進行比較,還能發現一些有趣的關聯。首先,二者在價值由各自作為交換媒介來決定這一特征上頗為一致。黃金價格在2013年曆史高點之後已經跌去了約27%,這又和比特幣的暴跌何其相似?除了一些可流通的金幣之外,多數的實物黃金被視為一種資產,而黃金交易也會被征稅。

1971年7月,美元危機爆發,尼克鬆政府於當年8月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至此,美元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名存實亡,在某種意義上,黃金在此之後變成了最初的一種虛擬貨幣。考慮到過去黃金價值的劇烈波動,比特幣持有者們恐怕應該感到些許擔憂。

作者為瑞銀投資銀行環球經濟學家,魏楓淩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