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餘額寶奇跡非偶然(3 / 3)

對基金行業來說,態度和能力都很重要。要用心去理解客戶,不能站在一個專業管理者的角度居高臨下地看客戶,要設身處地地體會客戶的需要。

比如很少有人喜歡不確定的東西,即便喜歡也是因為他對那個東西的預期比較明確,就像牛市買基金,大家都覺得買進去以後能夠獲得很高的回報。從這個角度說,正常市況下,低風險、非常穩定的產品,其實有非常大的市場。

基金行業追逐業績,似乎帶著一種投資崇拜,又多少有一點英雄主義色彩,大家都關注誰是冠軍,回報率怎樣。其實,從普惠金融的角度來說意義並不大。而穩健、相對確定性較高、產品容量大的產品,其實是有非常大的市場,它符合人的基本訴求。

《證券市場周刊》:通過這半年互聯網基金的實踐,對客戶有哪些新的了解?

周曉明:大量客戶比較樸素,訴求較簡單,喜歡確定性高的東西。客戶在接受一個產品服務時,比較關注心理上的感受,這些都是原先基金行業在設計產品時的不足。以前,大家希望把產品做得複雜,裏麵必須搞幾個英文詞,弄個公式,以為複雜就是專業。實際上餘額寶和增利寶,產品背後有很多專業性的東西,我們都要殫精竭慮地簡單呈現。

確定性很重要,每天早上打開手機,看見掙了不管幾毛錢、幾塊錢,如約而至的東西大家都喜歡。大量的人喜歡這種確定性,叫“小確幸”。

背後的心理感受也是產品服務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在以前至少沒被提出來。人有一些基本的共性,我們用一種簡單呈現“小確幸”,也可看作是一種小快樂,同時加上整個產品的推廣定位,讓大家感覺到這多少有一些對傳統理財服務的逆向選擇。

打造互聯網化的天弘

《證券市場周刊》:現在公司在互聯網金融方向處在哪個發展階段,公司對今後的發展有何設想?

周曉明:我們現在應該是離互聯網比較近的一家公司,我們團隊對互聯網理解相對比較深刻。但天弘的互聯網金融路隻能說有一個比較成功的起步,未來空間和挑戰很大。公司管理層提出未來我們將被打造成一個互聯網化的企業。但互聯網化的文化與資產管理機構如何很好的融合,怎樣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有特色的公司,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互聯網金融業務是不是我們唯一的方向,眼下增利寶基金占我們規模的90%多,它是一個主體,但我們還有子公司和線下業務,這些都要齊頭並進。

對公司的發展設想,其實也是一種互聯網思維,就是不要提前設定什麼,互聯網企業很少去講戰略,它都是幹著看。我相信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會占很大比重。從文化上講,更多吸收互聯網企業的好的東西,需要跟資產管理行業特定要求有效地融合,才能打造一種互聯網金融的文化。

《證券市場周刊》:公司未來如何處理餘額寶和其他產品的關係?

周曉明:根據我們的評估,增利寶的規模增長和容量還有相當的空間,從產品運營上,比如技術係統、投資管理能力、投資標的、市場環境等方麵還有一定的餘量。有人預測餘額寶以後要上萬億元,我們倒沒想到那麼大,但至少從現在一兩千億元的規模來看,還有增量空間。增利寶作為公司主打產品,與餘額寶合作構成了支付寶的一種底層服務,我們還要保持這種定位。

另一方麵,我們在阿裏巴巴平台上還要推進產品多樣化。增利寶基金在現有框架下有很多拓展產品功能、應用場景的空間。基金跟互聯網結合後,基金內涵已擴大很多。比如有人將餘額寶當成購物工具,有人可能把這隻基金當成活期資金賬戶,將銀行卡上的錢都轉進去,這兩者中間,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還有很多情況。所以我們要在功能上做很多拓展,以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其他產品。

從傳統基金維度看,其他基金產品賣的是不同風險收益的配比。但跟不同渠道結合,有不同的應用。如股市向好,投資者傾向於配置權益類資產;指數產品定期定投也是較大的需求;另外,中老年開始考慮養老問題,這部分需求要求產品結構有股和債的配置,投資的股票標的能夠與養老訴求契合,收益比較穩健,這些產品和服務都有發展空間。

現在的產品都是標準化的,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可能是一個新的方向,可讓客戶選擇賣什麼;數據在理財上的應用也是一個方向,使用數據讓產品設計更精準,以及改善投資決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