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公司對於經紀業務管理團隊進行了調整,新上任的負責人具有20年的經紀業務管理經驗;其次,為便於精細化管理,公司上線了新的信息技術係統,對於客戶進行分包管理,量化考核理財經理;再次,打通證券與期貨網點,做到證券即期貨,期貨即證券。可以說,正是管理方式上的領先,促成了公司市場份額的提升與傭金率的回升。

2013年前三個季度,公司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已達1.86%,位居行業第15位。過去兩年,公司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增長率在上市券商中位居第一位。2013年上半年,公司經紀業務淨傭金率為0.082%,較2012年增長了5.40%,而行業同期下降0.28%,公司傭金率已略高於行業水平。

2013年上半年,方正證券有8家新設非現場營業部開業,另有28家C型證券營業部獲批,公司網點數達到139家(含28家獲批營業部),營業部數量在全國100餘家券商中名列前茅。

綜上所述,方正證券與民族證券的協同效應至少有三個方麵:第一,就經紀業務而言,方正證券經紀業務的管理模式複製到民族證券的營業網點後,必將帶來類似方正經紀業務過去兩年快速增長的效應。

第二,在券商轉型中,營業網點已不僅僅是經紀業務的交易場所,而是成為除自營業務以外的多種業務的載體,如資產管理業務、融資融券業務、新三板業務等。可以說,通過本次交易,公司營業部數量進一步增加,區域範圍有所擴大,網點分布得到優化,不僅帶來經紀業務的提升,也可以促進其他業務的發展。

第三,雙方整合後,可以釋放民族證券的淨資本,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另外,2013年8月,民族證券完成了最後一次增資,籌措資金45.77億元,這些資金對於業務快速發展的方正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

踩中金改紅利

金融製度變革最大的政策紅利有二: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鼓勵金融機構探索股權激勵。這一投資邏輯也適用於現在的方正,也適用未來重組後的方正。

北京大學持有方正集團70%的股權,而管理層持有方正集團30%的股權。正是這種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完美結合,以及相應的市場化機製,帶來了方正過去兩年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時代即將來臨,雖然目前尚未對證券行業造成衝擊,但未雨綢繆必不可少。從目前情況來看,互聯網金融對於證券業的衝擊主要在經紀業務,這也是當前證券業最重要的一塊收入來源。因此,發展其他空間更大、受衝擊更小的證券類業務,乃至突破行業界限,布局混業經營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方正證券前身為浙江省證券公司。2002年8月,方正集團受讓浙江證券全體股東所持51%的股權。2003年8月,浙江證券名稱變更為方正證券。

2006年底,方正證券抓住時機,收購泰陽證券,並迅速順利完成各項整合工作,營業網點由24家增至81家,在湘、浙兩省形成了相對區域集中優勢,資本實力與業務規模得以快速躋身行業前列,為公司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8年7月,經證監會同意,方正證券正式吸收合並了泰陽證券。

此後,為快速做大做強各項業務,方正證券對各業務單元實施獨立運作戰略,對旗下的投資銀行、期貨、直投等業務資源進行整合,與瑞士信貸合資成立瑞信方正,迅速躋身國內投行前列;將泰陽期貨、中辰期貨整合為方正期貨,成為國內領先的大型期貨公司;設立方正和生投資,直接從事股權投資業務;與台灣第二大上市金融控股公司富邦集團合資成立方正富邦基金管理公司;2012年,公司又獲準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方正證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設立資產管理分公司、自營分公司。

2013年,方正證券擴張的腳步明顯加快,先後啟動收購方正東亞信托、北京中期期貨,以及民族證券。雖然收購方正東亞信托以失敗告終,但此次嚐試可以說雖敗猶榮。

如果將視野拓展至方正集團層麵,方正金融業務範圍已涉及證券、期貨、直投、基金、信托、財務公司、保險、商業銀行、租賃等。而方正證券是方正金融產業的上市平台與核心資產,在其金融產業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公司依托集團內外各種資源,打造綜合金融服務平台的戰略構想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