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寶股份模具會計變更奧妙
公司與產業
作者:胡俊
新寶股份(002705.SZ)已經完成網上申購,其招股說明書稱,報告期內,對模具會計處理政策進行變更,“原模具2009年、2010年作為長期待攤費用核算,2011年公司將模具從長期待攤費用轉入固定資產核算,並采用追溯調整法對2009年和2010年相關數據進行調整。”
模具為小家電生產中重要的資產,公司稱,報告期內,將穩步增加對其投入。不過,為什麼公司要對模具會計政策進行變更?
折舊方法是否合適
公司報表顯示,模具的折舊年限為三年,殘值率為零,年折舊率為33.33%。其他固定資產的殘值率為10%,說明模具應該是比較特別的一類固定資產,在會計處理中對於其是否作為固定資產處理,還是存在爭議的。那麼,新寶電器模具是否能從會計上變更為固定資產?
模具是工業生產關鍵的基礎工藝裝備,是能生產出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要求的零件的一種生產工具。結合新寶電器的模具來看,它是有實物形態,且因生產小家電,產量巨大,應該是一個模具可以同時生產幾十或幾百個相同的零件,即通常所稱的“一模幾穴”,此類模具的設計和生產周期一般都需要幾個月,單位價值應該很高。使用壽命多超過一年,當然關鍵是看設計的使用壽命和保養維護情況。
會計上判定一項資產是否為固定資產的標準是:先考慮是否與生產經營有關;再考慮使用壽命是否超過一年。按此標準看,公司之前將其作為長期待攤費用不切合實際。此次調整入固定資產更合適。
模具的使用壽命與生產量有關,在會計折舊的方法中有工作量法,就是按固定資產的實際使用量與最大預計使用量比來計算折舊,最典型的資產比如運輸公司的營運車輛一般都是運用裏程數計提折舊。但新寶股份采用的是一般的年限平均法,這值得商榷,因為新寶股份產量巨大,且有能力和條件很方便的取得各產品產量的數據,模具采用工作量法的折舊計提,更便於正確計算出各產品的真實成本。
折舊方法的選擇關鍵在於折舊年限,新寶股份年折舊率33.33%,即公司將模具的費用按三年每月平均計入成本中。如果模具的使用壽命是兩年呢?同行業的上市公司伊立浦(002260.SZ),據其2013年半年報披露,模具折舊為兩年,殘值率為5%,即年折舊率為4.75%。
假設新寶股份將模具預計使用壽命變更為兩年,即將折舊加速,年折舊率為50%,為方便計算,假設將模具折舊不考慮分攤存貨中的在產品,並且假設當年模具增加額是平均投入的,那麼, 2013年6月30日模具淨額為1.87億元,2013年上半年新增的模具淨額0.67億元,累計折舊0.08億元,淨值為0.58億元;2012年新增的模具淨額1.28億元累計折舊為0.64億元,淨值為0.64億元。2011年新增的模具按兩年折舊,估計應該沒有淨值,所以,模具折舊年限變更為兩年的話,2013年6月30日的模具淨額應為1.23億元,將累計減少利潤0.64億元。基本上接近2013年上半年的淨利潤,占2010—2013年上半年全部利潤5.86億元的10.92%。當然,如果按一年使用壽命來推算,對利潤累計的影響就更大了。
但如果用工作量法,投資者對公司的業績特別是淨利潤的解讀會更加準確。
另一個問題是,模具作為固定資產,期末是否發生應該減值的處理?公司2012年銷售額高達49.23億元,按公司平均單位產品銷售單價100元計算,銷售量達到4923萬個產品。但在期末模具減值準備為零計提。產品銷量如此之高,並且不同產品型號眾多(至少有幾百種),小家電的產品生命周期一般也不會長於一年的(特別是外觀上,客戶是希望有所改變的),2012年底,模具賬麵淨額為1.81億元,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的產能已經超過100%,模具卻沒有計提過一分錢的減值準備,這是否妥當?
暫且不論是否有部分產品型號的淘汰會讓模具提前變成沒有價值,但在達到產能極限下的模具,我相信是一定會有部分被提前淘汰的。審計報告中沒有報廢的相關明細。公司至少應該對模具在會計期末做一次全麵的對應產品型號是否銷售的測試,應該就可以分清哪些是有價值的模具,哪些應該先做減值處理。如果已達到產能極限,無法生產產品的模具應該要做報廢處理。
巨額投入如何解釋
招股說明書中對於公司模具與新產品銷售的關係進行具體的解釋如下:
公司生產新產品時,需要配套相應的新模具,每套模具產能是固定的,當新增產品銷量增加時,需配套的模具相應增加。報告期內(2010年至2013年6月30日),公司每萬元新產品銷售收入配套的新增模具分別為0.15 萬元、0.18萬元、0.20萬元和0.18萬元,每單位新產品配套的新增模具分別為13.27元、14.41元、15.64元和15.48元。報告期內,每萬元新產品銷售收入配套的新增模具和每單位新產品配套的新增模具較為穩定,即由於新產品銷售量及銷售收入都在增加,需要更多的模具以滿足新產品產能增加需要。因此,報告期內公司模具變化情況與新產品銷量及其銷售收入趨勢基本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