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 / 3)

十一

讓我們多一份友愛,少一些仇視,多一份善心,少一些私心,多一份理解,少一些隔閡遠離了城市喧囂的心情,行駛在逶迤彎曲的山路上.穿梭在叢林裏,飛馳過花草間,嗅來泥土清新的氣息,享受著大自然獨特淳樸的綠.透過車窗遠遠的望去,高聳連綿的山與藍天連接在一起,融合成同一顏色.潺潺的小溪,靜靜的流淌著小橋流水人家的遐意.整個人都置身入這樣一個蘊涵詩意的畫卷裏.

一路上,車緩緩行駛著.這是一次心靈的旅程,這是一次愛心的旅程.劉思彤坐在車裏靜靜望著窗外,回想起臨行前老大媽拉著自己的手,那憔悴的麵容焦慮的目光,和一顆盼兒回歸的心情,劉思彤的心裏感覺到壓著一個重重的秤砣,挑起了天平那端那份深深的囑托.找起了好多地方,問遍了無數的路人,仍舊沒有張韌的任何消息.無論山高路遠,無論天涯海角,隻要有一絲的希望,我也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我一定要找到他,一定完成老大媽的心願,找回失去多年的兒子,找回本應該擁有的天倫之樂.做為一名記者,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我必須這樣做.

車停在了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他們下了車,倆個人來到寧靜偏僻普普通通農家小院前,隔著籬笆牆的縫隙,院裏堆積著淩亂的柴禾,厚厚的稻草,以及一陣陣狗吠和知了的叫聲,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這對於在城市長大的人來說,是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這份特有的新奇.劉思彤站在門口,輕輕的叩了叩門.

"裏麵有人嗎?"

"請問,你們這是---"許久,陳敏凱從門裏探了出來.

劉思彤深深的為眼前這個失去了一隻臂膀的女孩敬畏著,更讓她欽佩的是這個殘疾女孩脆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還有照顧一個同樣是殘疾雙目失明的妹妹,這是需要多麼超強的耐心與毅力才能做到的啊!說明了來意,陳敏凱平靜的說:"前些日子,我和母親正在院子裏切稻草,忽然門口倒著一個衣著不整,頭發髒亂,臉色慘黃,嘴唇幹裂的年輕人.我和母親把他攙扶到屋裏,給他喝了水,喂他吃了飯,他漸漸醒了過來。他很是感激,說了聲謝謝就離開了,後來他經常來,非要幫我們家做零活.說是報恩的.其實我們並不需要他這麼做,我們隻是盡微薄的努力,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幫助那些生活比我們還艱難的人."

是啊!能夠付出自己的愛心去幫助一個比自己還困難的人,是怎樣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如果人人都能像陳敏凱那樣,這個世界就會多一份溫暖,少一些冷漠.一個殘疾女孩都能做到的事情,為什麼我們許多正常人做不到.回想起自己經曆過的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自己何嚐不是這樣嚴厲要求自己的.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溫暖每一個在逆境中徘徊的人.伸出你的手,獻出我的心,這個世界才會充滿真情.這是做為一個人應有的良知,這是一名記者銘記的職責,追求的真諦.

"那他叫什麼名字?"劉思彤的心裏有一種強烈的預感,剛才陳敏凱所說的那個人很可能就是老大媽朝思幕想的的兒子.就是那個救了人,卻又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好心人,就是那個曾經和我三次相遇,三次都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他一定就是我要找的那個人,就是張韌.

"他是一個特別古怪的性格內向孤僻的一個人,不善於與人交流,靦腆中蘊涵著一股不服輸的韌性.他的身上裹著一層冷冷的寒氣.讓人難以接近.他沒告訴我什麼,也沒和我多說什麼,每次都是幹完活就一個人悄悄的離開."陳敏凱漸漸的想了起來;那是鐵路邊碰到過他,那時的他也很靦腆,怎麼也不像現在這樣冷酷.他到底經受了怎樣的打擊?內心世界遭受了怎樣的傷痛?讓他的心理變的如此的扭曲.是他冷落了社會?還是社會冷落了他?聽劉思彤說起他還曾經救了人,他應該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一個人.是一個善良的人.可他怎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越是這樣的人越讓人難以琢磨.他難道是因為自己是個殘疾人就----?我也是個殘疾人,平日裏我對殘疾人的心理還是頗有體會的.殘疾人都有一顆自強不息的心.可是像他這樣的人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陳敏凱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