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兩人也會吵架,龔琳娜嗓門兒高、語速快,吵起架來氣勢十足;老鑼則相反,溫文爾雅地講道理、一字一頓,到最後聳聳肩繳械投降:“我不跟你吵了。”架沒吵完,怨氣還在,兩人各自帶一個孩子,朝不同的方向走去。盡管兒子不懂,但他們都習慣跟孩子傾訴,各自帶著孩子看看風景,晃蕩一圈後回到家,夫妻倆再坐下來交流。“衝突”從來不會持續超過3個小時。
有人問龔琳娜,老鑼是她最滿意的伴侶嗎?她迫切作答:“當然是呀!我以前的期待就是另一半要能和我一起做夢,而且兩人之間沒有任何秘密,現在這些願望都實現了。老鑼不僅僅在生活上非常有情趣,非常包容和疼愛我,在藝術的領域,也給了我莫大的指引。”
在安享幸福家庭生活的同時,曾在中國待過多年,潛心研究中國民樂,並出過多張中國民樂專輯的老鑼,也在為把龔琳娜的中國民歌帶進德國而努力。並不富裕的他,卻可以大手筆地為妻子主辦個人音樂會。但最初幾年,龔琳娜在國外發展得很不順利,由於演唱的是外國人聽不懂的中文歌曲,最慘的一次演唱會隻來了9位觀眾。每到這時,老鑼都說:“他們會懂的,因為你是用靈魂歌唱。”
漸漸地,老鑼開始潛心為妻子創作歌曲,在保留中國民歌基本元素的基礎上,融入了世界新民樂的風情,《走生命的路》《高山流水》《靜夜思》,龔琳娜唱著老鑼為她創作的新中國民樂,漸漸走向德國甚至歐洲。歐洲各國的大型音樂節,開始紛紛邀請龔琳娜做嘉賓甚至舉行獨唱音樂會。
當某天,一位記者問站在龔琳娜背後淺淺笑著的老鑼:“您是龔琳娜的丈夫嗎?”他幸福而又驕傲地攬住妻子的肩膀,幽默深情地回答:“是的。我是她背後的男人。”這讓龔琳娜很驚訝也很幸福,她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先於他而被人認出來,會讓老鑼那麼打心眼裏驕傲和高興。
“神父”“神母”的幸福秘訣:
唱得“忐忑”愛得專注
2009年,龔琳娜憑著一首老鑼創作的沒有歌詞的中國新民樂《忐忑》,奪得歐洲“聆聽世界音樂”最佳演唱大獎。同年10月,龔琳娜回到北京,在人民大會堂的一場音樂會上演唱了《忐忑》。她沒想到,這首曲調糅合了多種風格、歌詞是從兒子小時咿呀學語中獲得靈感的歌曲,竟然在網上瘋傳,點擊量很快超過了10萬次。來自國內的演唱邀請、采訪紛至遝來,老鑼開始為兒子聯係北京的學校,收拾好行裝,準備隨時跟妻子回中國。
當年龔琳娜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跟老鑼去了德國,盡管愛情幸福生活甜蜜,但老鑼也知道:真正能讓妻子大展才華的地方,還是她的故鄉—中國。早在2006年,老鑼就自掏腰包,為妻子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名為“走生命的路”的個人音樂會。和其他音樂家相比,老鑼沒有豐厚的物質財富,但正如他當初給妻子許諾的那樣:他可以用自由的心和靈魂,讓她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
而當2010年《忐忑》在國內走紅後,龔琳娜的生活重心從德國轉移到了中國。老鑼二話不說,安排打點好德國的一切,帶著兩個兒子,陪妻子回到北京的家。
在中國,龔琳娜是大名人,老鑼則是她背後的男人,是走到哪裏都不可或缺的“跟班”,也總是台下最忠實的觀眾。看妻子在台上表演,“混跡”在觀眾席裏的老鑼也跟著一起喝彩、鼓掌。從湖南衛視“跨年晚會”後,龔琳娜的生活節奏突然加快了許多。每天8個以上的采訪,剩下的時間,不是在舞台上就是在飛機上。而無論何時,老鑼總陪伴在一旁。龔琳娜說,她已經習慣了抬頭就可以看見老鑼的生活,他是自己的影子。
他們在北京的家,裝修是百分百的中式風格,古色古香。但在這個家裏,老鑼的“地位”依然和德國沒有區別。從小就習慣了讓媽媽包辦家務的龔琳娜,在德國那幾年被老公“調教”“不懂生活怎麼懂藝術”,倒是能做一些簡單的菜式和家務。但回到北京後,她根本無暇顧及柴米油鹽的“生活”,中餐西餐、端茶倒水、收拾灑掃,都由老鑼一手包辦。他做得歡天喜地,從來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有時,連嶽母都替老鑼叫屈,他卻靦腆地笑著說:“琳娜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歌唱家,而我則一心想做個好廚師。現在,我們都實現了各自的夢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感到幸福呢?”
因為“神曲”《忐忑》,龔琳娜被網友奉為“神母”,她很喜歡這個稱呼,“對我來說,老鑼就像是‘神父’一樣聰慧又寬厚的男人。所以,我願意做這‘神父’身邊最幸福的‘神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