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哲微微點頭,美國的漫畫為了迎合主流文化,一直都是緊跟時事,各個時期都充斥著當時時代的烙印。
1938年,國家漫畫聯合出版公司(DC漫畫公司的前身)在《動作漫畫》創刊號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超人,並大獲成功。
隨後,DC打算為它的另一份刊物——《偵探漫畫》創造出一位英雄,以求同超人匹擔
當時這份刊物已經創刊兩年多,刊登過多種偵破和冒險故事。
但還沒有一個處於靈魂地位的角色。時年26歲的畫家鮑勃·凱恩接下了這項任務,最後與比爾·芬格一起創作了初期的蝙蝠俠。
1939年5月,蝙蝠俠誕生於《偵探漫畫》第27期。
一經推出就極受歡迎,次年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同名漫畫係粒
隨著這個領銜人物的出現,《偵探漫畫》也成為DC持續曆史最長的漫畫係粒
1940年,蝙蝠俠多了一位少年助手羅賓。
他被稱作神奇子,不僅受到少年讀者的歡迎,也為冷酷無情的蝙蝠俠增添了長輩的慈愛一麵,讓這個角色更加立體化。
在後來的幾十年裏,蝙蝠俠的故事中又分別引入了父親般的老管家阿爾弗雷德,伶俐的蝙蝠女,母親般的醫生萊斯莉。
蝙蝠俠的來曆也進一步的補充完善。這些大大豐富了蝙蝠俠的性格。
隨著時間的演進,對蝙蝠俠這個角色的各種不同詮釋也紛紛出現。
不僅形象和裝備有了變化,風格也有很大差異。
30年代他是黑夜中的偵探,40年代他是溫和的家長,50年代他在進行科幻冒險。
60年代後期的蝙蝠俠電視係列劇采用了誇張滑稽的美學處理方式,導致電視劇結束後的數十年間蝙蝠俠仍然脫離不了劇中的形象。
而80年代弗蘭克·米勒執筆的短篇漫畫集《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與《蝙蝠俠:元年》,以及蒂姆·伯頓執導的真人版電影的成功,又讓蝙蝠俠回歸了他原本晦暗的基調。
在那之後的漫畫中,蝙蝠俠的現實性和局限性都增強了,敵人也比從前更加強大、狡猾與瘋狂。
他的精神創傷被一再強調,變得越來越彷徨和孤獨,日益走向偏執和黑暗。
“所以,凱文·辻原想要讓你來出演,不如他是想要打造出一個亞洲版般的蝙蝠俠。”
傑夫·瓊斯笑道“美國這些年因為種族歧視問題,無論是白人,黑人,亦或是亞裔群體發生的摩擦不斷增高,但大多數的人都逐漸的在意識到一個種族歧視情緒濃鬱的美國並不是他們想要的。
而恰恰蝙蝠俠的進化代表著美國社會各個時期的縮影與發展,所以為了迎合當下的美國社會風氣,凱文·辻原在很久以前就跟我提起過這樣的想法,而且他本身也是一位亞裔。
但當時我還有華納大部分高層都認為,這種想法太恐怖了,危險性極大,所以就一直被擱置下來。”
到這裏,傑夫·瓊斯喝著茶笑了笑“不過現在看來,你的加入讓凱文·辻原認為是時機成熟了,雖然不可否認他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報複你之前送他這樣一份禮物,有你們東方人的,一條船上大不了魚死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