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調動(上)(1 / 2)

“交州牧,這位大將軍好大的手筆。”

西園外,司空劉弘停在自己車旁對馬日磾道:“不過涼州事端若能和平解決,於社稷而言確是大幸。隻是不知這一切是蔡伯喈手筆,還是另有旁人。”

馬日磾還急著回家去與蔡邕深入交流,笑問:“公觀大將軍,可是趙括之流?”

“不像,當世白起也。”

劉弘嗬嗬做笑撫須:“正因此,出塞遠征中部鮮卑犁庭掃穴封狼居胥,看似風險極大,實際卻不然。待大將軍報十三年前大敗之仇,必然聲威震天下,此以退為進之計,極妙極妙。”

大敗鮮卑,以兵威迫使涼州叛軍投降,這兩件事情做完,魏越將證明自己的才器足以鎮壓朝政運轉。

西園之中,魏越與董卓並肩漫步在營中,安撫著董卓:“董公勿慮,此戰我八月出塞,曆時三月將可班師回朝。在我勝敗未定之際,想來不會有人向雒陽發難。”

“若是塞外大雪封路,豈不是要延誤大事,使天下生變?”

“我自有良策,待先帝出殯之後,董公要多與馬騰、韓遂等人聯係。待我勝勢而歸,這光複涼州之功,就當是我給董白之聘禮了。”

言盡於此,董卓也不好再說什麼,帶著最後一點疑問:“那皇甫嵩可會應征入朝?”

剛才的小會議中,大量宦官陣營的郡守被列入清洗名單,這幫人完全沒有抵抗能力。就宦官這些年背負的邪惡名聲來說,這些郡守的部屬早就離心離德,一旦雒陽的變故傳遍天下,這些郡守別說反抗,可能連棄官逃離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幹不成。

解決失去上層庇護,下層支持又名聲惡劣的宦官陣營官員,真的一點阻力都沒有,隻要派遣人員前去接任就能掌控。青徐二州已成戰場,豫州有黃琬盯著,所以富饒的冀州、兗州就成了宦官爭奪的重點。

還有益州,聰明人不少,都往益州、交州跑,跑過去的這些人也就沒必要往死清算了,就算你清算了,也沒幾個人能趕過去接任。

冀州、兗州的爭奪還需要等靈帝劉宏的葬禮結束後著手,而目前對董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把皇甫嵩征入朝中,解除皇甫嵩的兵權。

魏越在意解決朱儁,董卓更在意皇甫嵩,兩人解決辦法都是調離這兩人離開現在的軍隊。再收編這兩個人的軍隊,此消彼減會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優勢。

朱儁去交州赴任,以交州的習俗來看,朱儁哪怕組建土、漢軍隊,短時間內也很難有戰鬥力。交州很大,物產豐饒到塞外牧民無法想象,若不是瘴氣疫疾、毒蟲滋生限製了人口,否則交州早就人口爆炸開始了大開發。

正因為物產豐饒,所以土民、漢民遠不如中原、北方勤勞、果敢;連山越的兵員素質都比不上,別說一個朱儁,就是十個朱儁也很難改造交州,這是一個適合旅遊、避難的地方,絕不是擺弄軍事的地方。

看看交州十幾年內的兩次大叛亂,朱儁被任命為交州刺史時募集五千鄉黨,交州叛亂被朱儁一戰而定;後一次叛亂,賈琮上任時沒怎麼動手,光靠懷柔手段就擺平了聲勢浩大的叛亂。

對於交州的叛亂水準,魏越是持鄙視態度的,叛亂水準代表著該州平均軍事素質。與涼州對比一下,交州叛軍就是一幫業餘流民。

毫無疑問,朱儁去交州後,留在河內的軍隊,會被魏越接手;皇甫嵩若入朝來,那留在關中的軍隊,以及董卓在關中的舊部會全部劃撥到董卓名下。

對董卓來說,皇甫嵩入朝意義極大,皇甫嵩拒絕,那麼關中形勢惡化,可能他的舊部會被皇甫嵩吞並,徹底斷絕董卓在軍隊中的根基;皇甫嵩入朝,則董卓瞬間多出五六萬的關中兵馬,足以跟此時的魏越勢均力敵。

這是從無到有的質變,由不得董卓不上心。

“皇甫嵩入征一事,董公大可寬心。依我看來,此事必成,原因有二。”

魏越抬手勾住董卓寬闊肩膀,向營門走去,廝殺血腥氣至今未散環繞鼻間:“首在皇甫嵩本人,此人秉性傳統,所慮不過家、國而已,不願借勢於士族,亦不願借士族之勢。故,禍及宗族之事,此公決然不為。此時此刻,他若擁兵關中拒不應征,我若進兵剿之不論勝敗,朝廷都將元氣大傷有損社稷根本。此天下首禍,罪及皇甫氏一族,以他秉性豈敢擔待?”

董卓皺眉:“若皇甫嵩拒征,大將軍真會出兵關中進剿?”

“這不應該看我,而是要看天下人怎麼想。天下人認為我會進剿,那此事就可順利施行,若天下人不認為我敢進兵關中,那麼哪怕我進兵弘農,皇甫嵩也不會有所表示。”

天下人會怎麼看?

看看魏越的屢曆,幾乎就是一頭無所畏懼橫衝直撞的螃蟹,關中怎麼說還有董卓舊部兩三萬人,魏越進兵關中,除非皇甫嵩願意跟涼州叛軍合夥,否則內外夾擊之下必然困斃,毫無希望可言。

可之前的陳倉之戰中,受皇甫嵩猜忌,董卓所部就沒能參與到一線戰鬥,整個涼州叛軍步騎十萬大軍硬是被皇甫嵩本部三萬餘人趕了鴨子,光是斬首就一萬多級,再算上潰亂敗退時補給不足造成的額外折損、傷員折損,現在皇甫嵩幾乎就是涼州叛軍的死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