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農村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索(2 / 2)

鄉村文化建設的核心在於實現廣大農民群體文化綜合素養的提升,教育教學工作要始終貫穿於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的全過程,對於鄉村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首先,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普及力度,切實提高農村教育的水平以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休養,實現農民落後傳統思想觀念的轉變與提升,使農民真正意識到文化教育與文化素養對於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以嶄新的生活方式與科學的生產方式迎接農村新生活;其次,重視對於農村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以及相應的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這有助於提升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能,從而為實現再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鄉村的發展以農業生產為主,因此,應當在農村地區大力普及科學種田知識,向農民普及科學方法,從而實現農民群眾綜合技能的提升;最後,當地政府部門理應強化針對於農村地區開展的教育普及與職業培訓工作,增加在該領域的資金與師資投入,還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教育教學經驗,依托國家政策引導多元化民間資本構建起科學完善的農村教育教學體係,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等,為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的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3.2依托政府引導,加大鄉村文化設施投入

農村地區的文化公共產品作為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在其建設完善的過程中理應充分發揮相關政府部門的指導作用,堅持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機製有機統一的原則構建農村公共文化的服務機製。首先,當地政府文化發展部門應當對於農村地區的不同文化需求深入調研,科學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工作,避免出現資金上的浪費與不足;其次,對於農村地方進行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要有所提升,盡量向落後地區傾斜,從而在製度上保證農村文化建設增幅力度的穩定性,並根據農村文化發展的實際狀況有所調整;最後,要充分發揮相關政府部門在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上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機製,合理引導民間資本以及非營利機構等共同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體係中,從而拓寬鄉村文化建設的融資渠道,為實現農村多元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與渠道上的保障。

3.3多渠道提升鄉村經濟水平與文化消費力

鄉村文化建設要想得以發展就必須要提高村民對於文化產品的消費能力,而村民文化產品消費力的提高必然同其經濟收入水平相掛鉤。因此,發展農村經濟才是其首要的工作。當前我國至今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村地區特別是西北偏遠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十分落後,對於物質的需求依舊是部分農村群眾的首要滿足條件,文化消費自然無從談起,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水平依然是新時期背景下的核心任務,通過多渠道保證廣大鄉村民眾脫貧致富:首先,當前農村機械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明顯上升,農村中的剩餘勞動力也越來越多,可以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非農化轉移,當地政府要盡量消除製度上的阻礙,保證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一方麵既能夠解決城市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還能夠實現鄉村群眾的經濟創收,拉動其收入水平的增長其次,實現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進一步調整,充分照顧鄉村居民的合法權益,為農民創收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堅持多予少取的基本原則,加大政府對於農業以及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與技術投入,從而為實現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提升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緩解廣大農民群體的經濟負擔,充分激發其生產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最後,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充分利用不斷發展的信息化科學技術成果,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技術革新,切實提升勞動生產效率,根據農村實際發展情況,發展農業產業化體係,進而提高農業市場的綜合競爭能力,實現農業經濟與鄉村文化消費水平的雙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