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位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雷軍和陳一舟是同學,王峰與雷軍在金山共事10年.亦師亦友,周鴻禕與騰訊勢同水火,但與張小龍相識多年,來廣州也會一起吃飯,雷軍則是Foxmail當年的潛在買家之一,周鴻禕也曾多次邀請王峰與其聯手做遊戲運營。
他們其實都早早出道,雷軍加入金山是1992年,王峰加入金山是1997年,周鴻禕來到中關村是1995年,張小龍1994年成為碼農,1996年開始寫日後風靡天下的Foxmail,陳一舟回國做Chinaren是1999年。也就是說,這一撥人其實入行最少的有14年,長的甚至超過20年。
1995年互聯網在中國起浪的時候,這些大佬還處於其人生的第一個創新周期裏,都尚未成名,不論個人財富還是社會勢能的聚合上都略欠,更多是旁觀者。等到1999年整個大浪突襲到頂峰的時候,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剛剛入局,多少有趕浪的窘迫,而且這種趕浪,既不如1964年生人那般從容,也不如1972年生人那般自然,很紛亂很無序。這種趕浪帶來的倉促讓他們在下一個周期到來時多少有些著急,最典型的莫過於雷軍出售卓越和周鴻禕賣掉3721。做個假設,如果雷周10年前不著急出售自己的公司的話,以當時的基礎,今日可構建的基業是另一個京東或百度。
在2004到2008年這個新周期裏,生於1969的這些大佬都徹底低落和幾乎被動淪喪。這個周期,正是BAT們取得數十倍速成長的周期。現在如日中天的張小龍,在2005年4月把公司交割給騰訊後的兩年內,幾無建樹,騰訊總裁辦對此也意見不一,之前承諾的部分期權也被CTO張誌東否決,直到QQ信箱項目,張小龍和馬化騰才重新進入蜜月期。雷軍和周鴻禕在這個周期裏一如既往地大殺四方,但更多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周鴻禕在奇虎早期3個月換一個方向,雷軍換三地上市的段子都成為笑談和革命家史的一部分。相對來說,不斷追逐資本熱點的陳一舟相對榮光一些,事實也是如此,在2008到2012的周期裏,人人率先上市。
生於1969的這些大佬之所以在2004到2008的周期內無序以及無助,一方麵是缺乏基業支撐(本可成為基業的已經賣掉),另—方麵是用戶群體悄然發生變化,在這個周期裏,85後開始成為主流用戶,但對於生於1969的大佬們來說,需要重新認識和把握。
幸運的是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到來讓他們有了更多與各種族群交流互動的頻度,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接管過這個時代的話語權,畢竟他們正當年,同時由於身為60後,實為70前,又一起趟過80後和85後,社會化營銷手段的極其豐富也幫助他們對於90後以及95後有更好的認知,居然在2008到2012的這個周期裏調整對了步伐。
值得一說的是,生於1969的大佬們除進軍社交領域外,還都是資本玩家。要麼成為天使投資人,雷軍、周鴻禕、王峰在天使投資領域的影響力和實際收益都應在前五之列;要麼在二級市場上呼風喚雨,陳一舟堪稱股神。
他們都在2008到2012年這個周期前完成了一次自我清零,雷軍揮手暫別金山,周鴻禕從360安全衛士人手重新出發,王峰從運營轉到做遊戲研發,陳一舟棄貓撲成校內,張小龍與郵箱產品說再見。正是這種大舍,成就了最終的大得。雷軍重新掌管金山,周鴻禕回到搜索的主戰場,王峰躍居成中國手遊乃至整個遊戲業的旗手,陳一舟也由此成為這一波上市潮的最大資本獲利者。
回歸用戶、與資本共舞、歸零心態,使得1969年生的這些大佬得以逆周期成長。
互聯網的整個30年產業周期已經走過了至少5個創新周期,兩個消費者周期,1964年生人匹馬當先,然後1972年生人跟上,1969年生人在被甩出兩個創新周期和一個消費者周期後,靠著踩對產業周期的下半場和社會化媒體革命帶來的紅利而得以後來跟進,這其中的故事,也算冥冥中自有天意。
(據《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