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央美2013研究生畢業展
藝術與財富
作者:段少鋒
5月是一年一度的畢業季,高校校園彌漫著離別的憂愁,此時一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走紅,更增加了畢業季的傷感。而在全國各大美術院校,正是畢業展拉開大幕的季節,畢業季在藝術院校成為學院內最為熱鬧的時期。在眾多美術院校的畢業展中,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展成為各大美院展覽的重頭戲。5月2日,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作品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央美的畢業展一如既往地受到了藝術界乃至於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筆者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工作人員的谘詢,在畢業展期間,美術館的參觀者數量明顯增加,這直接體現了社會對於央美畢業生的關注。同時,在2013年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局勢下,這更顯示出中央美術學院作為視覺藝術頂尖學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展曆來受到廣泛關注,而對於學生而言,畢業展是對自己大學期間藝術學習與藝術創作的總結,畢業展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畢業作品不僅僅是考核學生的畢業資格,同時也成為美院學生對自己青春記憶的總結,因此對於畢業展,大多數學生可能抱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態度與感傷來創作。致青春,致愛人,向藝術致敬,這些感情因素構成了畢業展中重要的風景線。
青春氣息,傳統與當代的多樣化
本次研究生畢業展是中央美術學院將研究生畢業展引進美術館展覽的第二年。2012年之前的美院研究生畢業展與本科生畢業展一樣,都在美院的多功能廳、地下展廳等展廳展覽,而將研究生畢業作品展引入美術館,也體現了中央美術學院對於研究生教學的重視程度。
今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繼續呈現了傳統與當代共同發展,藝術呈現方式多樣化的麵貌,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實驗藝術、設計、建築構建了中央美術學院潘公凱院長提出的“大美術”的構想。具體到國畫、油畫這樣傳統的專業,仍舊呈現多樣化,國畫創作中既有傳統寫實的作品,也有創新的材料實驗作品,傳統創作繼承了中央美術學院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而這是徐悲鴻以來形成的美院的創作傳統。
與此共存的是國畫中的材料實驗與新水墨的表現方式,其中尤其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胡偉工作室為代表,呈現了國畫創作的新思路。油畫與壁畫等專業的創作現狀大多保持了以往美院畢業展的水準,既有傳統寫實的作品,也有前衛的材料實驗與新媒體介入的作品。
總體而言,美院2013年研究生畢業展具有濃鬱的學院派氣息,有創新,也存在保守,體現了即將走出校園的年輕藝術家在未來藝術創作中的取向。所以,了解美院畢業展,是了解未來年輕藝術家創作趨勢的重要風向標。
純藝術專業之外,設計專業的作品同樣受到關注。在本次研究生畢業展中,設計類的亮點就是新媒體,設計學院數碼工作室的創作既有傳統的影像記錄,也有新媒體光電結合的前衛呈現,也有定格動畫的作品。總體而言,設計專業的作品展依舊呈現多樣化狀態。
畢業展作品與798和草場地的展覽作品相比,可能大多是稚嫩的,但正是由於這種稚嫩,央美的畢業展少了幾分藝術市場商業化氣息。展覽中的作品大多透露出新鮮的氣息,體現了年輕一代即將走出大學校園的藝術家的純真的創作態度。畢業展是一麵鏡子,從中不僅可以看出央美的藝術教育的高水準,同時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方向。畢業展作為研究生畢業的啟程標誌,預示著這一批即將踏進藝術生命新階段的年輕藝術家的未來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
何去何從,畢業生眾相
陳明強,2013級實驗藝術係畢業生,師從呂勝中教授。在本次研究生畢業展上,陳明強作品是他精心製作了兩年的《愛甲》。作為實驗藝術係第一屆“先鋒班”畢業生,在《愛甲》之前,陳明強已經創作了“國挺”係列、“幻影”係列、“有效延伸”係列、“廁所塗鴉”係列等成熟的作品。經過本科畢業幾年的曆練與研究生學習期間的積累,畢業展對他而言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