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銓:總是希望這個世界更好些(1 / 3)

梁銓:總是希望這個世界更好些

藝術與財富

作者:尚曉娟

梁銓

1948年生於上海,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現工作、生活於深圳、杭州。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抽象水墨代表藝術家之一。

2013年5月11日,梁銓個展“煙色輕染”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作為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抽象水墨代表藝術家之一,梁銓放棄傳統的筆墨程式,采取撕紙的方式,以淡墨染成的宣紙條拚貼圖式,建構了一個理性克製的抽象視覺世界。

此次展出作品數量不多,但卻是梁銓近兩年的最重要之作,本刊記者特此對他進行了采訪。

外婆的洗衣板

梁銓是新中國第一代進行抽象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因為他的性情不顯山不露水,又不想成為批評家重點解讀的對象,所以關於他的報道並不是很多。

梁銓,上海人,1968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附中,浙美即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當年,浙江美院規定不允許本院附中畢業生報考本院,他由此失去上大學的機會。之後15年裏,他被下放到農村。直到改革開放後,梁銓帶著100美元到美國,進入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習。

留學之前,梁銓與所有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一樣,接受的是蘇聯式美術教育。基於當時的環境和教學體製,他沒機會接觸到中國傳統繪畫。梁銓記得,小時候到一個同學家裏去玩,這個同學父親正是近代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畫家。當時,他隻顧著翻閱書房裏難得一見的蘇聯畫冊,而這位大畫家就在旁邊畫畫,他卻置若罔聞。現在想起真是無知,大家就坐在身邊,卻不知道去看一看。

在當時的人們眼裏,隻有蘇聯繪畫才推手藏家話題展覽專欄是藝術的正源。

還好,上世紀80年代選擇出國,使他有機會以西方眼光,重新見識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1987年,梁銓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他的眼光一寸一寸地在畫麵上移動,平生第一次見識了中國畫線條藝術的精妙。1990年,梁銓又看到日本二玄社複製的中國書畫,再次深受啟發。他感歎,如果能夠早一點接觸到中國繪畫的經典,相信自己一定會選擇水墨畫創作的道路。

後來,梁銓選擇以宣紙和水墨進行拚貼式的創作,與他對中國傳統繪畫後知後覺的徹悟分不開。

梁銓學版畫出身,他從製作銅版畫的技法中得到啟發,銅版畫中有個製作方式類似拚貼。後來,他意識到,這種拚貼方式與中國畫的裝裱有共通之處。中國畫完成以後,還要進行鑲邊、覆被、裝天地杆,一幅完整的中國繪畫就是一件裝置作品。由此,他在自己的藝術經驗和對傳統的體認中,確定了拚貼式的創作手法。

梁銓早期作品距今相差很大,有一個關鍵物件決定了他的藝術走向,那就是外婆的洗衣板。

1980年初到美國,梁銓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熏陶,觀念徹底得到解放,開始進行手撕紙片拚貼,紙片是大塊的,而且是現存的圖片。直到1992年的《中國冊頁》,他開始用宣紙和彩墨來擺脫這種拚貼的隨意,第一次使中國傳統媒介進入自己的創作。

1996年,梁銓回老家,無意中看到一塊被外婆使用多年的洗衣板。就是這個洗衣板,從本質上改變了他的作品樣貌。洗衣板上凹凸不平的條紋觸動了他,那種來源於平民生活,靜謐而又滿溢張力的美感,那種源於現實情境的平靜與悠遠,正好對應中國傳統的古雅韻味。而今,這正是強調觀念的當代藝術所缺乏的。他適時把握住了這種觸動,並把它運用到創作中。

這種方式延用至今。畫麵中看似簡單的宣紙拚貼,卻是一份極需要定力與耐性的繁複工序,梁銓常常幾件作品同時進行,享受製作過程中的樂趣和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