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黔地雄關魂不朽(1 / 1)

黔地雄關魂不朽

畢節文化名片

作者:鄒芝樺

曆史孕育文明,時光雕刻城市。

這裏是長江、珠江的支流源頭,是黔地三大雄關中的七星險隘,是自諸葛亮南征在此祭七星,將其命名為“羅甸國”分封給夷人統治,到大明皇帝朱元璋以據七星雄關之險來實現掌控西南、促進國家統一而親構軍防要塞的極地古城。

千百年來,這處戍邊人於明朝“調北征南”軍事行動中,於除夕之夜竣工而命名“畢節”的夷海邊城,從分封之地到軍防要邑,曆經時光千年百載的打磨,時至今日又在更大範圍的川、滇、黔、渝周邊中心城市的建設中,以“母城”七星關區的驕人曆史,回歸於“雄踞西南、示範全國”的發展本源。

機緣本是一種邂逅,一份帶著禪意的神秘。人與機緣的不期而遇,產生出的是一份珍貴的曆史和記憶。古城畢節七星關區與中央政權之間,古往今來的這種禪意與機緣,在中國曆史上卻是極為罕見。

自大明皇帝朱元璋欽定建城,到1936年2月中央紅軍於遵義會議後,在畢節七星關區林口鎮召開黨史上著名的“雞鳴三省”會議,都暗合禪意。史學家認為:如果說“遵義會議”是曙光初露,那麼,“雞鳴三省會議”則是旭日東升。“雞鳴三省會議”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全權指揮紅軍作戰。至此,中國革命才真正實現了轉危為安,開啟了新的曆史偉大轉折。

1936年紅二、六軍團以一萬之兵,牽製十萬之敵,成功完成策應中央主力紅軍戰略轉移任務,在前途未卜、險象環生、蔣介石下令鎖定烏江而全殲危情下,卻靈活機智聲東擊西地突破了烏江天險,攻黔西、赴大方,占畢節。

一場史無前例的絕處逢生,一個充滿禪意的如魚得水。

春寒料峭的古城,百花山上迎來了紅軍建立的“川滇黔省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革命委員會”地方政權。德國傳教士的福音堂,成為了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王震、夏曦為核心的中國革命紅色政權中心。在古城地下黨組織、開明士紳周素園、彝苗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和人民的配合下,刮起了抗日救國的紅色風暴,在短短20天內擴紅5000人,2萬多紅軍戰士終於都穿上了嶄新的棉衣。

時代與機緣,賦予了古城磅礴的紅色曆史與深邃不朽的紅色靈魂。如今七星關區已是中國首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主戰場,“科學發展觀”、“同心思想”的發源地,多黨合作共建的示範區。當今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現代革命勝地,正以“聚七星神韻風采,展三省紅都英姿”的美麗形象,示範全國、走向世界。

古城紅都不隻是屬於七星關,她更屬於曆史與中國。(作者係畢節市七星關區政協副主席責任編編/嶽振)

縣名溯源

七星關:源自位於畢節市楊家灣鎮的一座關口,距城西九十裏。在關的東北麵,有巍峨七峰,綿延挺拔,蜿蜒如七星北鬥,七星關因此得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畢節縣,1994年4月撤縣改為畢節市(縣級),2011年11月撤銷縣級畢節市,設立畢節市七星關區,以原縣級畢節市行政區域為七星關區行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