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園與貴州抗日救國軍紅二、紅六軍團進駐畢節後,在打土豪劣紳的行動中從當地一位名叫周素園的鄉紳家中搜出大量馬列著作和進步書籍,這一情況引起了軍團領導的重視。經了解情況後,紅軍領導得知周素園是一位愛國民主人士,前清貢生出生的周素園在辛亥革命前不但創辦了貴州第一份日報《黔報》,還創建了貴州的第一個政黨——自治學社,積極從事宣傳和組織反對滿清的民主革命活動,後加入同盟會,參與了貴州辛亥革命的領導。貴州光複後,擔任過貴州軍政府的行政總理、黔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等職。因不滿反動政府的統治後退隱回鄉。
為發展壯大黔西北革命根據地,紅二、紅六軍團領導積極發揮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作用,團結爭取到周素園先生,於2月14日成立了“貴州抗日救國軍”,由周素園任司令員,省工委委員鄧止戈任參謀長。該軍下轄由貴州省工委爭取並掌握的原王家烈的黔軍二十五軍席大明部、周質夫部、阮俊臣部,分別組成的3個支隊。“貴州抗日救國軍”建立後,紅二、紅六軍團總部又抽調紅六軍團民運部長李國斌,紅18師政治部組織科長廖明,團政治處主任歐陽崇庭分別擔任3個支隊的黨代表(即政治委員),還在紅二、紅六軍團抽調了一部分營連幹部到第三支隊去工作,以加強支隊的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貴州抗日救國軍”的成立推進了紅二、紅六軍團轉戰黔西北的革命進程:一是壯大了革命力量,加速了紅軍創建黔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進程;二是配合紅二、紅六軍團在黔西北開展了係列遊擊牽製戰,為保存革命火種,成功實現戰略轉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意義。
王震與八堡苗族遊擊團 1936年2月,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到達大定、畢節後,紅六軍團政委王震同誌了解到當地有苗族武裝組織頑強與反動統治作艱苦鬥爭的情況後,委托軍團紅軍宣傳隊深入少數民族武裝活動頻繁的大定八堡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少數民族政策,幫助苗族同胞組建紅軍遊擊隊,受到苗族同胞的歡迎和擁護。苗族同胞派遣了9名苗族代表和5名漢族代表隨紅六軍團宣傳隊趕赴畢節會見王震同誌。王震同誌親切地接見了苗族代表並與他們促膝談心,啟發苗族人民要走解放自己的路,向他們宣講黨和紅軍的政策,引導他們在黨和紅軍的有力領導下,有序組織成為革命武裝力量,與地方反動統治作英勇鬥爭。會見後,王震與苗族代表合影留念,並將一麵寫有“八堡苗族獨立團”字樣的紅旗授予他們,每人發給1支槍和部分子彈,以及數百元大洋的經費。王震同誌還委派一名紅軍幹部為“八堡苗族獨立團”政委,隨後幾名紅軍幹部與苗族代表返回大定八堡,正式成立“八堡苗族獨立團”。這樣,在王震的親自關懷下,這支民族武裝誕生了,他們出入於八堡苗山,懲惡濟貧,牽製反動武裝,在黔西北的少數民族中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紅二、紅六軍團創建川滇黔省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作出了貢獻。(作者單位: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責任編輯/孟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