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國。所謂的教育家,大多不懂體育,沒有一個真正的體育自覺心,而一旦從事於體育,卻是虎頭蛇尾。而當他經曆這樣一個過程,自信心也受到一定的打擊,對於研究體育的興趣也會下降。可以概括為,沒有真正的專業人才,沒有專業人才的指導,僅僅依靠那些絲毫不動體育的理論人才,體育的發展必定受到一定的限製。而在建國以後,新中國的第一所體育院校—上海體育學院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開始真正的培養自己的體育人才。曆經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體育院校,為社會培養了具有真正技能,真正能力的體育人才。而專業人才的普及和發展,為社會和學校的體育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文中提到,教體操者多無學識,語言鄙俚,聞者塞耳。所知唯此一枝,又未必精,日日相見者,惟此機械之動作而已。第二點的因素為主觀因素,教體育的人自身能力有限且素質低下,長久以往,僅僅是機械的動作。由於教體育的人自身能力有限且素質低下,自身技能掌握有限,因此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導致了人們對體育人才產生偏見,進而對體育產生偏見。而在現代社會,這一因素仍然限製著我們的體育人才。我們要能夠真正的理解我們身上所承受的擔子,我們要明白我們是推動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提升自身素質,練習自身技能至關重要。
清華大學曾提出一個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的前提是鍛煉,而鍛煉的前提是體育的指導。作為專業體育人才的我們,需要在增進自身技能的同時,也要提升自身素質。中國是一個體育強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需要我們的每一分子使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季瀏,胡增犖.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 鍾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複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8.
[3] 劉一民,曹莉.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方法論特征——體育人文社會學元問題研究之二[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