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不一定代表對身體好。”注冊營養師、加州專欄作家帕墨(Sharon Palmer)在環境營養報道中指出,“有機”隻是保證食物生產的過程不接觸化學或合成等非天然物質,其所含熱量、營養素與一般食物“其實差別不大”。她說,不論是有機糙米糖漿或是濃縮蔗汁(cane juice)都是糖類,所以即使是有機含糖食料、有機棒棒糖、有機薯片,雖然成分很健康,但也隻能算是“有機垃圾食物”。

喬治亞大學食品科學係教授黃耀文指出,“有機”和“天然”食品兩者不同,天然食品不一定是有機認證的產品,而自稱有機但無認證標誌的有機產品,當然可信度也較低。然而有機產品的認證依各國訂立的法規和要求有所不同,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要求較嚴,有些國家要求不夠嚴謹,因此即使在購買有機食品時,也要注意產地,消費者不可不查。

他指出,對於自稱為有機的非食物產品如化妝品、清潔劑等,它們必須使用認證有機的成分製成,才能稱為有機,但由於目前無法可管,質量難以掌握。

天然保養品真的好?

皮膚專科醫師黃莉雯表示,即使完全使用純天然、植物粹取的保養品,應該有一個觀念,就是這些物品都是人工做出來的,有些必須要有化學成分,才能達到產品的功能。如洗發精、染發劑,即使標榜使用天然材料研製,也一定有化學成分,才能夠產生產品的效果(清潔、染色)。而純天然或是純植物成分,也不能代表就對身體有益,因為有些植物本身就具毒性,像毒藤(poison ivy)、煙草(tobacco)。

皮膚美容科醫師龍泳州指出,不含抗生素、化學農藥的有機成分生產的化妝保養品,或是從植物粹取的精華,的確會比其他產品刺激性來得低,可是多少都會含有激素成分,“消費者不一定知道。”

一直以來美白、去斑產品受到亞洲女性的喜愛,“美白產品多半含有對苯二酚(hydroquinone),其作用主要可抑製黑色素細胞活性。”但是對苯二酚是微強酸,有刺激性,使用後會出現脫皮發紅,有些人甚至出現白斑症。FDA曾經對此提出警告但未禁止,因此還是有很多美容醫師以及保養品製造商使用。龍泳州建議選用美容、美白產品時,寧可選擇較具知名度、標示清楚的產品。

紐約執照藥理師瑪麗安建議民眾認識幾個在個人衛浴用品常見的成分及其優缺點,才能買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例如皮膚保養品中可見到的成分“Paraben”(苯甲酸酯類),主要作為保養品的防腐劑,和其他防腐劑相比,Parabens比較不刺激皮膚,不但可延長使用時效,它的作用之一還與女性荷爾蒙相似,具有微弱的動情素,不少廠商大做文章,聲稱“用了可以提升女性魅力”,不過它可能致癌,應該避免。

瑪麗安強調,在保養品和個人生活用品中使用化學成分並不違法,有時這些化學成分也會為產品帶來加分作用,牙膏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些牙膏標榜含有Fluoride(氟化物),可以潔齒、美白牙齒,還可以防蛀牙和預防牙結石,但氟化物也可能降低懷孕幾率以及腎髒功能受損,兩相權衡之下,還是要消費者自己做出適當決定。(編輯/立原)

認證級別

美國有機消費者協會評比美、歐兩地政府和民間的有機認證機構,並以1至5顆星區分信任級別,供消費者參考。

美國農業部(USDA)的有機認證因為規範明確、執行嚴格,被評為最高的5顆星,其次為3.5顆星的美國非營利組織全國衛生基金會(NSF),英國土壤協會(Soil Association)的有機認證3顆星,其他獲得2顆星以上的包括德國BDIH有機化妝品認證、天然產品協會的有機化妝品認證,以及連鎖超市Whole Food的有機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