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振軍與“當代花木蘭”郭俊卿(1 / 3)

關注

作者:賀捷生

隱姓埋名為革命,血雨腥風鑄俊卿,人民世紀花木蘭,英模會上舉世驚。

這首詩是時任第四野戰軍第47軍政治部秘書長李振軍,於1950年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期間專為女戰鬥英雄郭俊卿而寫的。

李振軍就是我老伴。解放戰爭時期,他曾任董存瑞團的政治委員,期間,就是他發現和培養了董存瑞這個典型。李振軍是湘西鳳凰縣人,與沈從文、黃永玉是同鄉和同學,而且過從甚密。當年,他因何熱情洋溢地寫詩讚郭俊卿呢?

郭俊卿被“發現”經過

郭俊卿是熱河省(今遼寧省)淩源縣人,1931年出生,家境十分貧寒。她6歲時,洪水衝毀了家中僅有的兩間草房和三畝河灘地,無法生活,她的父親隻好攜全家逃荒到林東縣的一個叫草帽山的地方。林東縣位於內蒙巴林草原的東部。落腳之後,她父親為一戶地主扛活。1944年冬,郭俊卿13歲時,她父親被地主逼迫上山砍柴,不慎滾落山崖摔成重傷,地主見她父親不能勞動了,就把她們全家趕出了門。她的父親因氣急和傷病,三天後就身亡了。郭俊卿因家計所迫,剃光了頭扮成男娃出外打工,養家糊口,受盡了人間之苦。

抗戰勝利後,郭俊卿從路過的蘇聯紅軍中見到了女兵,遂萌生了參軍為父報仇之念。當時窮人的孩子都留短發,男女不易分清,於是她去報名參軍。第一次報了自己真實年齡14歲,結果部隊不要。第二次她換了個地方虛報了2歲,更名“郭富”,招兵的收下了她。臨行之際,她對娘說:“娘,我女扮男裝去為爹報仇了。”

郭俊卿被編入林東縣支隊當了一名通訊員。她工作熱情高,任務完成得非常好,經常受表揚。1946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她被派到離縣城60裏遠的白音木圖送信,任務完成後回來的路上,她騎的馬死了,她背著馬鞍子回到了駐地,領導給她記了一等功。由於她表現出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7年,郭俊卿調到冀察熱遼部隊第11縱隊某團步兵3連4班任班長。當時國民黨軍向東北野戰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在平泉戰鬥中,郭俊卿的4班為突擊班,她率全班與國民黨軍展開了殊死拚搏,副班長不幸犧牲。郭俊卿強忍著悲痛,率全班連續4次打退國民黨軍的反撲,她一人同兩名敵兵拚了刺刀,其中一名被殺死,一名投降。戰後,4班被授予“戰鬥模範班”的稱號。

遼沈戰役開始時,郭俊卿提升為機炮連副指導員。當時,她所在部隊擔負鉗製錦西的國民黨軍,戰鬥打得相當激烈。郭俊卿同全連指戰員一起,堅守陣地三天三夜,在這驚心動魄的戰鬥中,她再次立功。

郭俊卿不僅作戰勇敢,而且與同誌們的關係極好。她關心愛護戰士,尊重上級領導,加上她能歌善舞,大家都很喜歡她。在她當班長時,班裏有個戰士幾乎天天夜裏溺床,被子總是濕的,又臊又臭。郭俊卿特別關心這個戰士,幫他拆洗被褥,勸這戰十不要急,病會好的。在郭俊卿的耐心幫助下,這個戰士說了實話。原來他溺床是裝病,是害怕艱苦的戰鬥生活,想回家。郭俊卿又細致地做這個戰士的思想工作,使他覺悟了。這個戰士後來在解放錦州的戰役中犧牲了。

平津戰役後,東北解放軍南下作戰。這時,郭俊卿擔任了指導員,行軍中她不顧勞累,幫助戰士們背背包、扛槍。宿營時,她給戰士們挑腳上的血泡,深夜起來給戰士們蓋被子。部隊途經湖北的浠水時,郭俊卿負責帶領病號轉移,她不顧冰冷刺骨的河水,把傷病員們一個個地背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