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賊,一佞臣!洪洞縣裏無好人。
張九齡在心裏作出了評價。反賊當然是安祿山,佞臣的標簽被貼到李懷唐身上。
在李隆基的故意護短下,爭執告一段落。
話到正題。
張九齡此來的目的是再次請示開挖華山金礦以實國庫。
“朕意已絕。此事休要再提!”
李隆基無名火起。
老張他是真傻還是假糊塗?斷了俺的龍脈,意欲何為?
李隆基的目光在張九齡與太子之間遊移,最後定格在太子身上。
“太子以為如何?”
李瑛鮮有機會參政,不知就裏,還以為是父皇對他的考究,稍作思考,小心翼翼交出答卷:“兒臣覺得張侍郎所言有理,如今戰爭偏多,庫房不足……”
“夠了。”李隆基冷冷打斷李瑛。
果然是良心大大地壞!竟然以財誘企圖絕朕運氣好奪位。滄海橫流,日久見人心,幸虧朝中不乏李林甫這樣的忠臣,使朕清醒,否則真要上了你們的惡當!
再聯想起張九齡對太子的畢恭畢敬態度,還有之前一再阻止他廢黜太子的舉動,厭惡之情悄然爬上了他的心頭。
“華山之事暫且擱置,不必再議。”
“可是……”張九齡憂心忡忡,不甘就此放棄。
盛唐的形勢,越了解越驚心。整個國家並非缺乏財富,但是,每年社會所創造出的財富大部份都集中在貴族豪強手上,他們之中絕大部分無須納稅,或者偷漏稅嚴重,真正納稅的的勞動者窮甚一日,庫房稅源有枯竭跡象,而國家邊戎所耗巨大,再加上皇室奢靡無度的花費,遲早一天會出問題。張九齡的想法無非是未雨綢繆,廣開財路而已,卻不知何解,竟為皇帝所惡。
同樣,旁觀者李懷唐與安祿山都雲裏霧裏,猜不透上演哪出。
“朕意已決,張卿告退吧。”
李隆基不由分說,斥退了張九齡。
殿內的氣氛有點緊張,太子滿頭大漢,噤若寒蟬。
李隆基冷冷地瞥了眼李瑛,忽然說到李懷唐身上:“渤海大捷,膘騎大將軍功高至偉,本該隆重嘉獎一番,然而形勢突變,時不我待。此次朕緊急請大將軍回來,主要有兩事。”
肯定沒好事。
李懷唐心裏嘀咕。
果然,不出所料。
“其一是大食國,他們派來了密使,表示願意與我大唐結為秦晉之好,平分西域河中之地。天下盡曉,寧遠臣服我大唐,膘騎大將軍更是忠心耿耿,朕豈能如他們所願?嗯,這個,大食人的國書李卿不妨先過目,有所準備早作打算。”
高力士將一份地圖,與一份國書遞到李懷唐的手裏。
關於大食派來使者,李懷唐此前略有所聞,並不太在意,聽李隆基這麼一說,大食人竟是在搞遠交近攻的把戲,似乎還被李隆基當作了敲詐威脅的工具。
李懷唐先看地圖,不禁皺眉。
地圖顯示的是寧遠與河中山川地勢,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一分為二,其東標明為大唐的屬地,包括兩座盛產銅金礦礦山,西麵則屬於大食國。聯合大唐瓜分寧遠之意躍然於此份地圖上,而且大食人拿捏得很準,大唐缺銅,將銅產地劃歸大唐,極具誘惑力。
看來,大食人的威脅迫在眉睫,當然,大食人肯定沒奢望大唐出兵夾擊,能使其保持中立就算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