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九章 快餐業的未來(求訂閱)(2 / 2)

二戰之前,美國家庭主要在家就餐、一頓飯花2-3小時並不乏見,這與現在Z國家庭的狀態差別並不大。

在消費需求並沒有打開的年代,也有快餐品牌的誕生,可惜並沒有繼續誇張,最後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直至二戰期間,男性參與打仗,大量的死亡導致勞動力銳減,為了生活,婦女走進勞動力市場。

二戰結束後,女性外出工作成為越來越多婦女的選擇。

家庭的兩個主要成員都在外工作,工人和工薪家庭午餐和晚餐,就需要快捷的服務和便宜的食物。

這種需求推動了第一代快餐巨頭的成功,就是麥當勞。

自二戰後,美國女性參與就業率穩步上升,至今比例已經接近男性。

正是在女性外出就業穩步增長的20世紀中期,《韋氏詞典》首次收錄了“快餐”一詞。

快餐頭部公司麥當勞被記錄在曆史上,成為美國飲食的主要組成部分——以至於當時僅僅提到金拱門就成了漢堡包的代名詞。

同期的KFC、漢堡王這些如今在Z國耳熟能詳的品牌,也是目前的頭部漢堡快餐公司,都在那個時期陸續成立。

接下來美國嬰兒潮的到來,再次刺激了快餐行業的發展。

嬰兒潮是指二戰後的18年間人口大幅增加,當時美國總人口1.94億人,同比1940年美國加入二戰前1.3億人口,淨增加了47%。

嬰兒潮一代,父母均外出工作,快餐消費習慣比以往的哪一代都要明顯。

後來嬰兒潮一代長大,在20世紀尾聲的幾十年進入就業市場,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據傳說,當時八分之一的美國工人一度受雇於麥當勞快餐店。

快餐行業的擴展與繁榮期間,正是美國嬰兒潮一代,成長、成為就業主力周期,也奠定了此時繁榮的基礎。

當然,經濟增長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支撐美國工業、商業繁榮的城市化進程的背後,是城市人口的增加。

在城市人口占比接近72%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第一個快餐品牌麥當勞上市。

同時,多達美樂披薩、賽百味等這些現在的頭部披薩、三明治的快餐公司成立。

在美國城市化率達82%的今天,美國餐飲消費占餐飲市場超過一半。

而那個時候美國人均GDP在3800美元,第二年就升到了4000美元。

4000美元人均GDP,是一個什麼概念?

這是國際公認一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節點。

這階段國家經濟社會風險高發,要實現從中等水平往高收入水平發展,一國須從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經濟增長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

也就是說,麥當勞上市的時候,僅僅是美國國民人均GDP處於中等水平的時候,當然,這個“中等”是指絕對值,但相對而言美國居民仍是最富裕的國民群體之一。

再一個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的是速凍技術的進步,二戰期間,為供應大量食品到軍隊,美國ZF推動解決速凍保存食品問題,當時大量的速凍食品往軍隊業務輸送。

二戰後,速凍技術開始往大眾市場轉移,尤其是連鎖快餐行業,它直接解決了規模化生產標準食品後的保存問題。

加上3T(時間、溫度、保質期)原理的普及,比如食物在-18℃之下可以保鮮,因為導致食品“變質”的微生物幾乎不再活動,大眾改變了對速凍食品的“偏見”,願意消費速凍食品與餐飲,要知道在此之前,食品存儲方式以醃製等罐頭方式進行,否則會被認為變質或者有害。

除此之外,美國餐飲的整條供應鏈,包含上遊采購、中下遊倉儲、物流,同時在發展進步,同時期成立了多家公司,如今已經成為頭部綜合型餐飲供應鏈、垂直餐飲供應鏈公司,為美國的快餐及正餐門店供應規模化的淨菜、半成品、成品食品。

這就基本解決了快餐企業的後顧之憂,正是因為種種積極因素的疊加,直接推動了快餐行業飛速發展,如此才有了包括諸多漢堡企業比如Five guy是等,以及熊貓這種中式快餐的發展。

但要知道,掌握了供應鏈源頭的是誰?是華爾街的資本家,隻要他們掐住供應商,熊貓快餐便任人揉捏,幾乎沒有反擊的餘地。

所以楊橙才說,熊貓的危機一直都存在,不是不會發生,隻是人家還沒動手~

42305/5746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