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 秘魯美食(求訂閱)(1 / 2)

老板很熱情的推薦楊橙去坐旅遊大巴,被他微笑拒絕了,隻是托老板幫忙雇了個英語導遊,別說,旅遊勝地的服務設施就是全麵,當然,也是錢給的足,不然臨時找還真不一定能找的上。

南半球此時正處於夏季,正是旅遊高峰期,尤其是印加古跡,更是無數遊客爭相前來的地方。

安排妥當後,等導遊前來彙合,便走上了街,走出旅館所在的小巷,來到還算寬闊的主城區道路,街麵和人行道都鋪著平整的石塊,放心,這肯定不是印加人原裝的,估計當時西班牙人為了找黃金,連土都翻開好幾層,別提石板了。

導遊是個土生土長的庫斯科人,身上彙聚著印加、西班牙、葡萄牙血統,算是三國混血吧,可惜長得有些對不起同胞,一看就是混失敗的典型代表。

小夥子以前在南非留過學,英語帶著口音但能聽懂,畢業以後回到家鄉,一是為了照顧年邁的老母親,二是看過了大城市的繁華,還是覺得家鄉的小資情調更適合他,對了,他叫羅德裏格茲,一個跟印加半毛錢關係沒有的名字。

不過這個名字來自於哥特王朝,用於緬懷王朝當時的輝煌,所以坐在拉丁世界中,姓羅德裏格茲的人,也都是有家族傳承的,當然也不絕對!

沿著小街向市中心方向走過一個街區,街口上一個圓形噴水池挺有意思,一尊印加婦女扛著陶罐造型的銅像站立在池邊,清水源源不斷的從罐口流出。

羅德裏格茲介紹說,庫斯科很多有印加人的家庭門前,都會擺一尊帶有濃厚印加風格的雕塑,各不相同,有興趣的話可以留意一下。

一邊拍照一邊走,又走了兩個街區,便到了庫斯科的主廣場——武器廣場,是的不用意外這個名字,整個南美洲西海岸的廣場,95%都叫這個名字,真不是為了偷懶。

而且大部分的武器廣場造型都差不多,四周是用大石塊砌成的連拱形通道,兩座石砌的天主教堂座落在廣場邊。

雖然廣場周圍所有的建築都是用大石塊砌的,但它們都不是印加人的石工技術,印加人壘石牆,石塊與石塊之間是沒有縫隙的,而且從不用灰漿砌石牆。

所以眼前這些石牆,基本都是後來西班牙人修建的,不過築牆的石塊卻多是印加人的,不過羅德裏格茲指著廣場西北角的一個餐館,說那裏還能看到一段殘留的印加石牆。

羅德裏格茲介紹說,幾百年前,這個廣場曾是印加帝國的中心,叫做‘戰士廣場’,麵積比現在大一倍還多,據傳說,當年印加王把庫斯科城設計成印加人的神獸——美洲獅的形狀,就是運動品牌彪馬的那個標誌。

而戰士廣場則是美洲獅的心髒所在,這裏曾經有印加帝國的王宮、神殿等極為精致雄偉的建築。

可惜這些精美的印加建築都被西班牙人拆毀了,但是它們的基礎還在,眼前這些教堂以及廣場上的其它建築,基本上就直接建於地基之上。

現在正值秘魯的午後,兩座建造精美的教堂在午後斜陽的照射下顯得十分壯觀,還透露出一絲絲神聖的趕腳。

盡管這裏已沒有了古印加帝國的王宮和神殿,但眼前這些古跡也有幾百年的曆史了,喜歡曆史遺跡的遊客,免不了在這裏刷爆相機內存卡。

中午沒吃飯,逛到現在楊橙感覺餓得不行,漢森他們其實也餓了,隻不過他們的忍耐力比較好,隻要楊橙不說話,他們是不會開口的。

問過羅德裏格茲的建議後,他帶著楊橙離開了廣場,廣場周邊的餐廳都是為遊客開的,又貴味道又一般,反正全世界旅遊場所都一個鳥樣,沒什麼稀奇的,天下烏鴉一般黑嘛。

很快,羅德裏格茲領著他們來到廣場附近的一條街上,找到一家裝飾得頗有秘魯風格的的餐館,進去後一位服務員過來,講著一口西班牙語,英語也就會個hello,這下沒錯了,肯定是麵向當地人的土著餐廳,也隻有在這種地方才能吃到最正宗的特色菜。

幸好有羅德裏格茲,這家夥很懂事,沒有點在外麵都能吃到的西班牙菜,而是點了幾道最具當地風情的菜肴。

比如塞維切,這是一道經典秘魯菜,而當地人經過改良,加入了海鮮的元素,生海鱸魚是這道菜的主角,同時需要搭配“虎奶”、檸檬、洋蔥、紅椒、玉米、紅薯。

楊橙對醃生海鱸魚最為印象深刻,醃製後它的肉質依舊保持彈性和新鮮的甜味,細細咀嚼口感嫩滑清爽,搭配淋上虎奶的紅薯塊,絕對是全新的開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