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迎來了執政的第十二任帝王,明穆宗朱載垕。

不料穆宗沉迷於後宮不理朝政,終日以媚藥為伴,縱欲過度且樂此不疲。故僅僅在位六年,便魂歸幽冥。

此時明朝內憂外患,江山搖搖欲傾,百姓生於水火,官宦貪腐成風。

穆宗崩,神宗朱翊鈞繼其位,改年號萬曆,誓救黎民於水火,還九州四海複清平。

神宗登基伊始,幸得內閣首輔張居正輔佐,設新法勤政務,朝野大有中興之象。

萬曆十年,張居正薨。從此神宗突改其誌,竟不理朝政長達三十年之久。不僅如此,神宗還頻繁將宦官遣派至民間,搜刮民財,作威作福,弄得普天之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正是君昏臣聵,僉壬滿朝,忠賢受禍,然後日淪於亡而不可救。

若明君執掌朝綱,必天降祥瑞,澤服於百姓。若昏君獨斷專政,必四海動蕩,妖魅邪祟遍行於野。

萬曆中晚期,四海之內災禍頻發,天塌地陷,地動山搖,或有黑霧彌漫侵蝕白晝,或有劍雲斷彩虹於虛空,或有掃把星成雙顯在天宇,或有百姓夜見冤鬼結隊哭嚎。

見華夏顯種種不祥之狀,多有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棄官離位情願躬耕於僻野,多有飽讀兵書弓馬嫻熟的將帥之才,遠離朝野寧願落草為王,也好殺富濟貧替天行道。

在這樣的一個混沌時期,官匪相互勾結,盜賊四起,惡霸地痞橫行於市井,官吏視而不見舉而不查者居多。

恰恰是這樣的一個年代,多數百姓為了尋求自保,使得神州大地習武成風。各式以盈利為目的的習武場星羅棋布,其中極少有能學到真功夫的。

這樣一來,也不知害了多少懵懂的少年,因胡亂的學了幾招花拳繡腿,便立誌要闖蕩江湖,誓言交往八方朋友,結果客死他鄉者不在少數。

而那些老牌的門派,正宗的武學大家,卻因不懂生意之道,不說吹噓之詞而門庭日漸蕭條。天下習武的人越多,真正的武林倒越是顯得安靜了不少。

當今的中原武林之中,武學的流派頗多,所傳技法也各自有其精妙之處。這些門派之間很少發生摩擦,平日裏都是自顧自的研修本門的技藝,很少能有什麼事讓這些門派參與到武林紛爭之中。

而武林之所以依然爭鬥不休,原因就在於在這些門派之外,有著相對獨立的三大勢力。分別是:武尊堂,武聖居,和玄牝門。

武尊堂和武聖居並沒有自己專屬的武學技法,而是招集那些從各門各派學藝有成歸來的江湖義士,組成了各自的集團。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在江湖上不斷的擴張自己的勢力,聚斂錢財招兵買馬稱霸一方。妄想等到大明江山搖墜之時,也好振臂一呼,將九州四海收於囊中。

如果大明江山氣數未盡,仍可以憑借強大勢力,逐鹿俠義大道,問鼎中原武林。

武尊堂和武聖居兩家,當數武聖居的人數更眾、占據的地盤更大,而武尊堂雖然人數遠不及武聖居,但是武尊堂的人,個個都是從各門派精挑細選出來的好手,並不像武聖居那樣的烏合,所以武藝相對來講更為精湛。

兩家勢力均衡的對比不分伯仲,並且兩家各自占據的地盤並沒有東西之分,更沒有南北而製,而是混雜在全國各處。所以這許多年來,武尊堂和武聖居相互之間摩擦不斷,在爭鬥中死傷者甚多。

武聖居下設九個堂口,以龍之九子命名,分別為:贔屭、鴟吻、蒲牢、睚眥、饕餮、蚣蝮、狴犴、狻猊、椒圖,以此九堂之名,足以見其勃勃野心。

武尊堂下設隻有五個堂口,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命名。

而玄牝門並無分舵,門徒共居於昆侖山脈,人數止有千餘,遠不及武尊堂和武聖居。玄牝一詞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此眾人也都是妄想成仙了道才齊聚至昆侖山。

起初他們並不問江湖是非,隻是每日裏專心采精補氣,吐納煉丹。可日久年深,了去生死,成仙得道者究竟幾人?

漸漸的,那些未能得嚐所願的夢碎之人,倒是開始專研起了迷術邪法。這些功夫以心法為主,無需身體和四肢的靈活協調,這就對原始的武學派係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玄牝門的徒眾們,也並沒有名正言順的被列入中原武林的派係之中。雖是被群雄視為旁門左道,可江湖上的各大門派見了玄牝門的人,知其非同凡響,還是要盡量避之不與爭鬥。

故此,雖然玄牝門人數不廣,但是名聲極為響亮,包括武尊堂和武聖居兩家,也要在未與打交道之前,便要給其三分薄麵。

天地混沌如初分之時,四海動蕩似沸水煎熬著大明朝製下的子民。武林之中武聖居、武尊堂、玄牝門鼎足而立,雖烽煙不斷,卻均屬局部的摩擦,並無關大局的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