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人的企圖
1804年,一個名叫德裏維斯克的英國礦山技師,利用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從此,西方國家風行修建鐵路。但是,70多年後的1876年,在英國要求下,在上海灘赫赫有名的怡和洋行才在中國偷偷修建了一條從吳淞到上海的第一條營業性鐵路。然而,腐朽與保守的清政府知曉後,馬上出銀28萬兩贖回這條鐵路並予以拆除。三年後,倡導“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為了將唐山開平煤礦的煤炭運往天津,力勸朝廷,清朝才勉強同意修建第一條正式運營的唐胥(唐山—胥各莊)鐵路。從此,清代末年,在洋務派的支持下,鐵路在中國大陸的重要城市開始鋪設。
然而,對於人煙稀少的邊疆地區,從來沒有政要提議在這些地方修建鐵路。1897年5月6日,我國第一家倡議變法自強的報紙《循環日報》刊登了一則英國企圖修建西藏鐵路的消息:“印度北境武丹地方與雷不魯地方,當中一小國,名西既母,向係英國保護之國。位搯魯搯達(印度地名)北上鐵路,通至西既母國界。若再從西既母接至西藏,甚為便捷。再從西藏東向可直達四川。目下英國決意要挾中國開通西藏鐵路,日與總署商榷。若商榷既定,西藏鐵路直出四川,緬甸鐵路出雲南。現俄國經營滿洲鐵路,法國經營龍州鐵路,故英公使汲汲開辟廣西梧州商埠、西藏鐵路二事,不能須臾緩也。” 此處所提到的“西既母”即今日的錫金,其所設想的路線是從印度到錫金,再達西藏,然後通往四川。在當時的西藏,這是一條傳統的人畜行走路線。盡管這條路線在今日看來,建設的難度也相當大,但畢竟這是中國第一次公開提出修建川藏鐵路的輿論。
“西藏鐵路”的首倡者
而在清政府治藏官員中,最早提出修建西藏鐵路者應該是駐藏大臣有泰。
有泰,字夢琴,蒙古正黃旗人,為大學士富俊之孫,前駐藏大臣升泰之弟。1902年12月2日,在英國對西藏步步進逼之下,清朝任命有泰為駐藏辦事大臣前往治理西藏。他在史學界多被評價為“禍亂藏政”、“昏庸無知”,但卻在1906年出人意料地電奏清政府,認為四川與西藏之間交通崎嶇,可以擬修川藏鐵路,運送礦石。也許是英國人的影響,激發了有泰建設西藏的“雄心”。然而對於連應付藏事都捉襟見肘的有泰,這樣的“雄心”畢竟是一個簡單的個人設想而已。
將有泰的設想發揚光大的是張蔭棠。張蔭棠察覺英人侵藏的野心,曾電告外務部提出治藏新政和治藏方針,得到朝廷重視。1907年,張蔭棠奏參有泰“貪汙媚外、魚肉藏人”,得到藏民稱快。為了懷念他,時至今日,西藏百姓還常常把“張大人花”栽種於庭院中。清朝派遣張蔭棠以駐藏幫辦大臣的身份進藏,他積極推行新政措施,其中就涉及修建西藏鐵路。
1907年正月,張蔭棠向朝廷外務部提出《治藏大綱二十四款》,被清廷采納作為新的治藏政策的基礎,其中就有關於西藏鐵路的構想。3月,張蔭棠提出在西藏設立交涉、督練、鹽茶、財政、工商、路礦、學務、農務、巡警九局,其《谘外務部為西藏議設交涉等九局並附辦事草章》提到,“路礦局主管勘察道路,路政管理,修建道路,修建電車、人力車設施等,派人國外留學學習鐵路修建,建立礦務局,招募四川礦工修建鐵路,聘請礦業專家等。”在張蔭棠的理想中,未來的西藏有著美好的市政管理、完好的交通、通達的鐵路,並利用礦業發展西藏經濟。
雖然張蔭棠的西藏鐵路構想對於西藏近代化有著積極的意義,卻觸動了西藏地方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加之一些規劃嚴重脫離西藏實際,引發同為駐藏大臣的聯豫等人的猜忌,甚至招致英印政府抗議,以致“九局”規劃基本無法實現。
《建國方略》與青藏鐵路計劃
辛亥革命後,民國建立。孫中山十分重視發展現代交通、開辟商埠、修治河道等,很早就提出了“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為交通之母”的觀點。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孫中山發表了近20萬字的名著《建國方略》,提出了宏偉全麵的鐵路建設計劃,設計了連通全國的三條主要幹線,總長20萬公裏。在《建國方略》的 “實業計劃”中,孫中山規劃了“西北鐵路”、“高原鐵路”等七大鐵路係統,共計106條鐵路幹線,其中“拉薩至蘭州線”、“蘭州至若羌線”經過今青海省的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向西南通達西藏,向西北通達新疆。孫中山說:“此是吾鐵路計劃之最後部分,其工程極為繁難,其費用亦甚巨大,而以之比較其他在中國之一切鐵路事業,其報酬亦為至微。”但他認為,一旦“其他部分鐵路完全成立,然後興築經高原境域之鐵路,即使其工程浩大,亦當有良好報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