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彈”,文明之殤(1 / 1)

在古代,中國先賢墨子就曾倡導“兼愛”、“非攻”,不“攻伐無罪之國”。然而,進入現代文明社會,以無辜平民為攻擊目標的自殺式襲擊事件,卻一再觸痛人們的神經。

3月29日當地時間早7點56分和8點40分左右,在莫斯科盧比揚卡和文化公園地鐵站分別發生爆炸,共造成39人死亡,73人受傷。案件調查結果表明,這是令俄羅斯人聞之色變的“黑寡婦”實施的自殺式爆炸事件。

“黑寡婦”一襲黑衣,頭戴圍巾蒙麵,身穿長袍,神出鬼沒,受過專業訓練,手段凶狠。她們抱著“替夫報仇”的狂熱情感,絕情殺戮平民,從2002年起,她們已經在俄羅斯境內製造了多起殘酷的“人肉炸彈”事件,如2002年10月發生在莫斯科原國營軸承廠文化宮的人質事件,造成至少129名人質死亡;還有2004年近300人死亡的別斯蘭事件和兩次特大炸機事件等。

這次的“黑寡婦”襲擊,據俄情報部門稱,僅僅是車臣恐怖組織最新派遣的28名“黑寡婦”軍要實施的頭批行動。隨後幾天在俄羅斯境內又發生了幾起造成數名平民死傷的爆炸事件,證實了情報部門的判斷。

“黑寡婦”是車臣戰爭的副產品,她們或丈夫或兒子死於戰場。自1994年車臣戰亂以來,數萬名車臣非法武裝分子被俄軍殺死。據稱,3月29日發動襲擊的這兩名“黑寡婦”,一名年僅17歲,其丈夫是達吉斯坦共和國一名車臣分裂武裝分子,於去年在俄軍的特別行動中被打死。據報道,從這名“黑寡婦”被炸碎的殘骸上,調查人員找到一張燒焦了的夫妻合照和一封用阿拉伯語寫的情書。另一名“黑寡婦”,也隻有20歲,被人認出是一名非法武裝頭目的遺孀,她丈夫涉嫌策劃炸死車臣前總統卡德羅夫。

戰爭使婦女或失去丈夫或失去兒子,同樣,戰爭也使孩子或失去父親或失去母親。伊拉克“基地”組織從2005年起就招募父母死於美軍炮火的伊拉克少年充當“人體炸彈”。“少年人彈”比“黑寡婦”炸彈更令人防不勝防。被“基地”招募來的少年最大的不過15歲,最小的隻有9歲。從2007年到2009年的兩年時間裏,“基地”組織共發動了100餘起自殺式襲擊,其中有24起是由“少年人彈”實施的。

一位叛逃的前“基地”高級官員供述,被“基地”招募來的兒童處於該組織成員24小時嚴密的監控之下。訓練者采用“洗腦式”方法,不斷向這些孩子灌輸“聖戰”等極端內容。他說,“基地”組織濾除了伊斯蘭教義中崇尚和平以及其他美德的東西,極力鼓勵孩子們為自己的權利而犧牲。通過灌輸這些信念,以及觀看自殺式襲擊者實施爆炸後便進入天堂等錄像,孩子們激動萬分,直至也希望去獻身。在實施自殺式襲擊的前夜,“基地”組織還會為某個被選中的“少年人彈”舉行盛大的送別儀式。據悉,這位前“基地”高級官員目前已組建了“覺醒委員會”,目的就是要喚醒那些被蠱惑的少年。

除了俄羅斯“黑寡婦”、伊拉克“少年人體炸彈”,在中東,還出現了巴勒斯坦“大學生人彈”。

2006年4月17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市發生自殺式爆炸事件,造成包括襲擊者在內10人死亡,60多人受傷。襲擊者名叫薩米•;哈馬德,巴勒斯坦人,是名大學生。

爆炸發生後,一家阿拉伯電視台播放襲擊者生前拍攝的一段講話錄像。在錄像中,這名大學生自稱是傑哈德下屬的武裝組織成員。錄像中的這名大學生,稚氣未脫,他的身後掛有一條橫幅,上印有傑哈德的標誌。這名大學生稱,他實施自殺爆炸是為了促使以色列方麵釋放數千名巴勒斯坦囚犯。在巴勒斯坦地區,4月17日被認為是“囚犯日”。

“人彈”現象是現代文明之痛。長期研究“自殺式襲擊”行為心理學的美國喬治城大學宗教學教授亞瑞爾•;古柯裏奇指出,近十年來,全球自殺襲擊增長了三倍。在其新書《為天堂而死》中,古柯裏奇教授稱,強烈的情感聯係和共同責任感,促成了暴力殉難的決定。

當生與死已經被推到人性的邊緣時,人們就不再珍愛自己的生命,也不再珍愛別人的生命,不再感知自己的痛苦,也不再感知別人的痛苦。“人彈”的增長,側麵說明了現代社會“兼愛”與“非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