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白衣回到歸德府的第一件事,就是完善鐵路總督衙門的編製。
經過大半年的建設,榆院中的建築也基本成型。其中三層的教學樓完成四座,教學辦公大樓完成一座,學生宿舍樓完成了六座;另有圖書館、倉庫、食堂、金銀庫等建築。一個正式的學院就建設起來了。
而鐵路總督衙門,就臨時設置在榆院的辦公大樓中。
蘇白衣是第一任鐵路總督衙門的總督。
完善衙門編製,對於整個榆院來都是一件大喜事。
因為所有總督衙門的官員全部由榆院學子或者是蘇白衣身邊的近人充任,這一點沒有什麼好避諱的,蘇白衣在京師的時候就這個問題專門向皇帝請示過,皇帝也當麵允準。
整個鐵路衙門的設置除了蘇白衣這個總督之外,還有王徵這個總工程師,正三品。
其餘有經曆四人,正五品,分管財務、人事、工程和後勤,又設經曆司,每司配置副經曆、都事、照磨、理事若幹,這些經曆司中的官員品階一般都是七品八品。
除四個經曆司之外,另有直屬的工程司,每司有正司工一人,正五品、副司工二人,正六品、其餘照磨、理事若幹。
每個工程司都直管一段工程,比如從洛陽到歸德府這七百裏的鐵路上,就分了七個段落,每個段落設置一個工程司,原來的大隊長認命為正司工,其餘副司工及餘下職務由本段正司工及總督衙門人事經曆司共同考核選拔認命,報總督批準。
除此之外,其餘未入流的官也大多出自榆院。
整個榆院學子五百人,瞬間就有幾十人不用通過科考直接被朝廷委任為官職,當然了,朝堂上的爭論和彈劾是少不了的,甚至打罵威逼都有可能。
蘇白衣逐漸明白那日皇帝急急忙忙的趕他走的真正原因了。
發生了這種出乎意料的事,在大臣們眼中皇帝縱然是個昏君,那他蘇白衣也是佞臣,隻要他一日在京師,定會被京師中的一眾官員不停的找麻煩騷擾,甚至會被那些文官撕碎。
憑什麼啊?
我們辛辛苦苦十年寒窗混到翰林院,讀盡聖賢書才能落得個七品官,你們榆院的學子一下子四品五品一大堆。
沒理啊。
皇帝厚著臉皮同意那些官員大不了吊死在午門表示反對也沒有別的辦法,總不能拿著刀去砍皇帝吧?
可蘇白衣就不一樣了,若是還待在京師,這凶險程度絕對不亞於當初在渤海上遇襲。那可是別人的主場啊。
還有,一腳把文震孟的蛋蛋給踢出了憂傷,還是在皇宮內城內閣重地,這要是讓那些禦史知道了,還不得奏疏滿飛?
所以,蘇白衣很慶幸的摸了摸額頭的汗珠,對京師裏的朱由檢由衷的躬身行禮。
皇上啊,謝謝您了,就憑您這翻心思,你朱明的下我保定了。
當然了,可以預見,雖然他蘇白衣出了京師,朝廷的那些官員也肯定不能算完,一定會想著法子來整他,就像上次禍水東引慫恿羅汝才攻歸德府那般。這是針鋒相對的利益之爭,也算是階級對抗,沒有辦法調和。
當然了,凡事有一弊必有一利。
利處就是:榆院的名聲瞬間大漲,蘇白衣係統裏麵的桃李值也嘩啦啦的飛漲。
自從鐵路衙門人事完善之後,全國各地聞風而動,不少科場失意自以為有幾分才華的學子都來榆院求學了,不求能學到什麼真才實學,關鍵要抱住榆院和鐵路的大腿,日後就有飛黃騰達的希望啊。
再了,榆院又不禁止學子參加科舉,這麼一來可以腳踏兩隻船,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榆院的學子數量也跟著暴漲起來。
原來隻有五百,幾日時間就漲到了一千。
蘇白衣知道這種情況還會持續不斷,可他卻不準備等著去摘取秋後的果實了。
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禮部的行文到了。
禮部派人送來了國書、加封用的聖旨、冠帶等物品,除此之外,還給蘇白衣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
朝臣雖然同意了鐵路衙門的建製,並且默認了榆院學子這條新的晉升道路,可也不甘心,最後反戈一擊突然施展殺招,提出了一個讓崇禎皇帝無法拒絕的要去。
簡單的就是:要監管。
六部之外設置有六科給事,那麼你鐵路衙門成立也要設置一個,不然的話你們發生點什麼貪汙受賄的行為朝廷也無法監管不是。
都禦史陳於廷提出意見的時候聲色俱厲,又理直氣壯,皇帝也不得不妥協,點頭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