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改造(1 / 2)

範圍之內的武力絕對優勢,讓羅汝才沒有任何反抗的可能。

所以,在被蘇晴與蘇白衣合力擒住之後,羅汝才投降了!

不但投降了,連帶著他手下的二十萬大軍也被蘇白衣笑納吞入囊中。

未免夜長夢多,蘇白衣根本不敢將這二十萬人聚集在一起太長時間,第一沒收了各自的兵器之後,當晚就發生了逃跑和騷亂事件。

第二稍微清點了一下,是二十萬,其實並沒有那麼多。因為在攻城的時候就被消滅掉了兩三萬,這幾陸續有人逃跑,又去了一萬,加上羅汝才謊報數量,實際上等蘇白衣將所有的人集中起來清點過後,才堪堪之有十五萬人。

大約五萬步卒,二萬精銳,八萬流民。

十五萬人分成了七個組,每個組兩萬,讓鐵路三衛的士兵分別押送這些手無寸鐵的流民進入歸德府到洛陽沿線的鐵路工地上,由各個工地、鐵路三衛和地方政府三方聯防,一是防止流民逃跑,二是互相監督。

蘇白衣對這些平時甚至吃不上飯的流民原來的編隊大亂,然後重新編組,已軍事化的形式組成大隊,每個鐵路大隊二萬人,下麵分為中隊、隊、大班、組五個級別,每個組采取連坐製,一人逃跑,全組人都要受罰。

而每個鐵路大隊的大隊長、中隊長都有錦衣衛或者學生擔任,其餘隊長、大班長、組長則是隨即選出來的。

這些人的任務就是修建鐵路,填築路基的土石方。

蘇白衣規定,每個工人每的勞動報酬是十分,女人為八分,鐵路總督衙門負責提供食宿,每人每日三頓飯,每頓飯需要花費一分,剩餘的工分可以換糧食,也可以換取布匹,或者用於購買其他物品。

在鐵路總督府,工分就相當於一種無形的貨幣了。

這些流民不是生反骨,他們之所以鋌而走險跟朝廷作對,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冒險獵奇,而是因為家鄉遭了難走投無路,養不活妻兒老,無可奈何之下才跟了這些草頭王謀反。

但是跟了草頭王以後的日子就好了麼,顯然不是的。

他們依然饑一頓飽一頓,每到一處都去打野,搶掠地方上的百姓,所得糧食銀錢除了留下自己吃食之外,還得交給那些草頭王一大部分。有的時候遇到了官兵,他們還得充當人肉城牆、人肉盾牌,草頭王當做炮灰。

很多人在半途餓死,更多的人死於戰爭。

哪怕不死,也沒誰生喜歡整東躲西藏顛沛流離。

所以,他們聽給鐵路總督衙門幹活可以有每日三頓飯,還有額外的工分可以拿來換取糧食蔬菜布匹的時候,一個個簡直幸福的要死。

“別給工分,一給三頓飯我都跟他幹了!”一個餓的像瘦麻杆一樣的少年撓著頭,啃著手中的窩窩頭,同時和同伴聊。

這些蘇白衣當然是知道的。

他此刻什麼都不用做,單單給這些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在百姓心中已然是萬家生佛了。可他還是堅持除了糊口之外,另外給這些難民一些生活物資。

糊口可以讓人活命,那麼除了吃飯之外的報酬便是難民心中的希望。蘇白衣造鐵路是為了造福一方,不是巧取豪奪敲詐勒索。

當然了,蘇白衣這麼做還有另一層的考慮。

凡事都講究個招牌,他這也有將鐵路總督衙門招牌打出去的意思。一條鐵路,路基填築需要大量的人力,運輸材料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因為所有的鐵軌都是在歸德府生產的,所以要運往各地,必須從歸德府鋼鐵作坊將鐵軌裝船,然後沿著黃河逆流而上運送到各地,從河岸邊再到鐵路上,自然需要大量的人力。

區區二十萬人對於整個隴海鐵路的用工量來,隻是杯水車薪,能有十分之一就不錯了。在這個沒有機械的年代,幹什麼都全靠勞動人民的一雙手,工程對於人力的需求可謂巨大。當年秦始皇修築陵墓‘徙驪山刑徒七十萬’,這七十萬人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秦始皇的陵墓和鐵路相比,本就是個屁大點的工程;隋煬帝修建京杭大運河的時候,役使下,單單死於修河中的人就有兩百五十萬之巨,而且隋煬帝開挖運河並非是重新開挖,很大一部分是湊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河道。

這一條隴海鐵路縱然比不上京杭大運河的工程量,可也不容覷。

蘇白衣覺得,同時上個二三百萬人幹活應該還是要的。

現在才有二十萬人。

那往後人怎麼找?

難道都要去攻打草頭王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