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氣元》塞進了包裏,牧野來到招待所的前台,續了三天房,隨後又花了兩千多塊,特意買了一台數碼相機,他打算著,以後不管去哪裏,都要將當地的風景拍下來。
大武漢,歸元寺、黃鶴樓、東湖、龜山,接著的兩天裏,這座據說是中國最市民化的城市的幾大風景點,幾大著名的街道,都留下了牧野的腳跡。
品嚐了武漢的一些名小吃,玩了兩天後,這天下午,牧野在房子裏,吃著服務員端上來的晚餐。
武警招待所就是不一樣,沒有人騷擾,飯菜也是物美價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經過這兩天的旅行,牧野仿佛胸懷一下子寬多了,他認為,金錢不是生命的目的,而隻是一種保障,生命的目的應該是享受快樂。
十八歲,本就是個善變的年齡,牧野開始思索著所謂的人生的意義。很奇怪,林老師給他講的時候,他不聽,不喜歡那種說教。
胡思亂想之後,他又覺得那句“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真是至理。
上海,牧野再次回到了住宿地,他打算做一個月的宅男,好好地鑽研一下那本《一氣元》的氣功書。
杜聞的房間已經被房東給鎖上了,說不定哪天又進來了一位或男或女。
牧野盤坐在床上,按著書上基本的坐姿,雙臂自然垂肩,大拇指和食指對捏,平放在大腿之上;雙眼微閉,舌尖輕抵上齶,牙關自然咬合;吸氣時擠壓腹部,呼氣時腹部鼓起。
按著這個基本的動作,牧野去“幻想”肚臍以下幾厘米處的“丹田”有股“熱氣”...
宋老頭用很淺顯的文字描述著第一步:排出雜念,讓全身處於一種放鬆狀態,保持呼吸的頻率,不去刻意去指揮它;如果這種呼吸的形式,在練習者達到一種“極靜”狀態之時,仍然能“潛意識”地保持它的頻率,那麼第一步就成功了。
什麼是“極靜”,什麼是“潛意識”?這得牧野自己慢慢地體會。
體會不到5分鍾,他就睜開了眼睛,覺得自己是不是走了偏路?“控物”的特異功能需要集中“意識”,把注意力放在被控的物體之上;而《一氣元》需要將“意識”放在體內,去體會體內的變化。
兩者的對象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意識”要集中!怎麼將兩者聯係起來呢?
將一塊橡皮泥放到了身前的被褥上,牧野又閉上了眼睛,保持著《一氣元》裏的坐姿和呼吸方法,右手抬起,集中“意識”去感覺身前的橡皮泥。
那種“玄而又玄”的感覺出現了,他發現自己雖然閉上眼睛,那種“力”也能隨著他的“意識”主動地作用在了橡皮泥上!
通過這個力,他能夠感覺到橡皮泥的形狀、大小和擺放的狀態!
這種隔著空間,一道“力”通過右手作用在橡皮泥上的感覺,是多麼地奇妙,每當這個時候,牧野就會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攤開手掌,隔空,大拇指和食指一捏,橡皮泥上就出現了兩個手指印。
.....
《一氣元》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功夫,通過幾天的打坐,牧野確實感覺到自己更加地“從容”,看待事物更加地隨和;而“控物”的特異功能並沒有進步哪怕一點點!
不過,牧野已經沒有像前陣子那樣急功近利了。
也許是《一氣元》還沒入門,也許是《一氣元》和“控物”的特異功能扯不上邊吧,牧野於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