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陳元(2 / 3)

陳元的詩文,見於誌書的有詩11首,文7篇。這可能就是陳元傳世的所有作品了。陳元的詩抒發自己的閑情雅趣,真情流露,清新可讀。其中最愛《山行即事》,詩曰:“二月榴紅映碧峰,醽醽薄酒醉花叢。雲遮古道千山外,人在羊腸數曲中。飯熟不嫌啖小米,園肥偏愛摘雞。閑來偶話南州事,苗倮猶知有臥龍。”此詩在《郊行記略》中提到,說明是在作者巡查南華鄉村的途中所作。早春二月,滿山的榴花開了,這美若仙境的山村景色,讓旅人陶醉。看那雲遮霧繞的羊腸古道,盤旋在崇山峻嶺間。到了投宿的農家,飯熟了,粗淡的小米飯十分可口,滿園的蔬菜我最愛吃雞。在山野間與當地的彝人談起南華的曆史,沒想到他們都還知道臥龍先生諸葛亮的事。這是清朝康熙年間南華山區的一段真實情景,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完美呈現。詩中提到了雞,但看來不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雞菌,而是一種菜園子裏的菜,是什麼菜呢,不得而知。

馬街鎮沙坦郎村,陳元曾在此住宿,並留下“二十三、二十四住柳得村,二十五、二十六住沙糖郎,具馬生莊所。”的記述。

《郊行記略》是陳元留下的一篇優秀的遊記,但也可以看做是一篇檢查指導工作的情況報告,是陳元任內一次巡查南華各鄉鎮的見聞。時間:康熙四十年(1701年)二月四日從州署駐地今龍川鎮出行,至三月十日返州署,共計37天。陳元在文中說“閱三十有六”,不知是否計算方法不同。出行一個月,到達今天的馬街諸葛營(時稱鑄鍋營村),陳元說“山中無剃發者,癢不能忍,對鏡照影,仿佛太白白發三千丈矣。”比之現在三四天的工夫就可走完陳元所走過的路,當時檢查一遍南華全境,確實很艱苦。地點:今南華行政區劃之龍川、沙橋、五街、羅武莊、紅土坡、五頂山、馬街等地。目的:“奉檄查勘田糧”。成果:“抑豪右,均賦役。大抵田無定則,臨江築壩者,其賦上上;在深箐高阜者,其賦中下。”也就是說,此行製定了田賦標準。此行還清理出隱瞞不報的秋糧13石。同時,一路上陳元詩興大發,文思泉湧,“馬上口占詩八首,記序各二,歌行一”。見聞:陳元一路記下諸多見聞,這也是這篇文章的價值所在。此舉其一二。

當年陳元用了37天巡視了一遍南華,而2012年我隨時任縣長馮毅到羅武莊、紅土坡等鄉鎮調研,幾乎走完了陳元所過之地,但當晚便回到縣城。沒有了陳元的艱辛勞頓,自然也少了陳元那樣的詩興。

沙橋堡。大約在今天的沙橋鎮設有沙橋堡,“額設堡夫三十名上下”,說明政府有編製限定,但“差役如織”,不排除有超編或大量使用臨時工的現象。沙橋堡的繁忙景象也印證了南華九府通衢地的曆史。

鐵廠和銀廠。陳元視察了南華新鐵廠,還專門“入永盛廠看楚雄銀礦”,說明當時政府還是很重視工業的發展。且鐵廠“冶器用水衝擊,風箱不用人力,煙焰彌天。”稱得上技術先進。

老土判的威風。二月初六,陳元至今之一街鄉保馬誇,住老土判陳逸民署,得到較高禮遇。陳元寫道:“有羅武苗數十,披羊氈,擎手裸足,夾道跪迎。”陳氏為世襲土州判,其先祖陳均祥“於洪武十五年以歸附撫夷授職”。陳氏先祖是何民族無考,但到了清康熙年間,儼然是當地少數民族的頭人。對老土判的形象陳元雖未著一字,但從迎接陳元的排場看,老土判雄霸一方的威風形象躍然紙上。另,羅武苗是什麼民族呢?今天的一街鄉世居民族為漢族和彝族,並無其他民族的村落,2012年4月我到保馬誇調研,告知保馬誇村委會有人口2411人,其中彝族870人。陳元所謂羅武苗看來不是苗族,但與記略中提到的倮羅種應有區別,是彝族的一個支係。

龍泉寺住持的故事。團山是龍泉寺的莊田,陳元到了團山,講了一段龍泉寺住持的故事:龍泉寺離南華城10餘裏,四周深林密布,修竹茂盛,風景宜人。每到春天,茶花開放,遊人如織。寺中住持嫌人多嘈雜,一夜之間將竹和茶樹盡數砍伐。陳元對住持怪異的性格很驚訝,對他的行為很憤怒,正所謂陳元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陳元對住持進行了嚴厲地懲罰。一是鞭笞20下;二是改其名,住持僧名明珠,競敢與當朝大學士明珠(全名葉赫那拉明珠)同名,於是改其名曰明心。好個陳元,敢對大膽住持鞭笞20,大快人心,但改其名似乎沒有依據,曆朝對皇帝的名有避諱,但對大臣的名沒有避諱之例。

貢士羅宏章。陳元至今羅武莊的樹密鮓,60多歲的貢士羅宏章“竭蹶來謁”,陳元說羅宏章“乃倮羅種”。當夜月明如晝,羅宏章教陳元說少數民族語言,送葫蘆笙,與村民同樂。陳元心情大好,“登樓長嘯,山鳴穀應”,自認“興致奚減庾樓老子耶?”斯樓何樓?堪比庾樓?羅宏章深居大山之中,卻是一個有功名的讀書人,知州至此,自然要跌跌撞撞前來拜見,沒有老土判陳逸民那樣的排場,但卻多了些平等和諧,難怪陳元心情大好。貢士羅宏章為彝族,說明南華彝族在清初已接受漢文化,一些人參加科舉考試,獲取功名,步入仕途。其實彝族在雲南25個少數民族中算是接受漢文化比較早的民族,南詔皇族就有漢文詩歌傳世,但後來就斷了。而白族、納西族、回族則全民學習漢文化,不斷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