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崇禎九年擢為右僉都禦史,巡撫陝西,擒殺闖王高迎祥。十一年捕殺農民軍2000餘人,與洪承疇合擊李自成,李自成全軍覆沒,僅以18騎突圍。陝西境內的農民軍被鎮壓。再率部入河南,大敗十三家。八月清兵入長城,奉召主持京師防守,升兵部右侍郎,指揮各路援軍。
孫傳庭請見皇帝,因楊嗣昌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引病告休,崇禎怒而囚之。十五年再度起用為兵部右侍郎。
五月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西進,孫傳庭戰敗。崇禎十六年授兵部尚書,並加督七省軍務,在潼關戰死,年51歲。
盧象升——崇禎九年九月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
十一年冬,清軍南攻。與清軍多次作戰,屢戰屢勝。一意主和的楊嗣昌不但不報,反而誣盧象升按兵不動,並斷絕了他的給養。
盧象升率領不到5000人的部隊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與清軍作戰,陷入重圍。激戰終日,力竭陣亡,年僅39歲。後追贈兵部尚書,諡忠肅。有《盧忠肅公集》。
曹變蛟——曹文詔侄,生年不詳。文詔死,曹變蛟被洪承疇薦為副總兵,因擊殺高迎祥升為總督僉事、臨洮總兵官。
後於潼關擊敗李自成,再晉左都督。後隨同洪承疇入京師,屯遵化,用為東協總兵官。崇禎十三年清兵南侵,五月從洪承疇出關,駐寧遠,大戰清兵,屢獲勝利。後被清軍偷襲屯糧之所,輜重盡失,糧道被斷,因此連吃敗仗,大同總兵王樸、山海關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山西總兵李輔明相繼逃跑,隻有曹變蛟、王廷臣兩鎮之兵堅守不動。半年後,副將夏成德做內應,鬆山被攻克。清軍誘降,曹變蛟、王廷臣和遼東巡撫邱民仰以及參將以下百餘人持節不屈,全部壯烈殉國。
左良玉——在陝西、河北、河南三省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有勝有負。崇禎十一年大敗張獻忠,並揮刀擊中獻忠。
十三年,楊嗣昌拜左良玉為平賊將軍,在川陝交界的平利重挫張獻忠,加太子少保。十七年封寧南伯,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左良玉盡出私財二三萬,散給諸將,穩住軍心。福王立,晉寧南侯,擁兵80萬,成為南明重要屏蔽。弘光元年以“奉太子傳國密詔清君側”為名,傳檄討馬士英,被黃得功擊敗。四月至九江,已是久病之軀,江督袁繼鹹責以大義,良玉大哭曰“予負袁公!”嘔血數升而死,時年47歲。其子左夢庚拘袁繼鹹,降清。袁繼鹹為清兵所執,不屈身死。
祖大壽——生年不詳。獻大淩河歸降皇太極後,即請歸錦州為內應。旋即負約,又為崇禎守城10年。皇太極兩次禦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都無功而返。崇禎十一年擊敗多鐸軍,擢為少傅左總督。
十四年四月,清兵再圍錦州,整整一年,洪承疇14萬援軍被擊潰,洪承疇被俘。祖大壽糧盡援絕,再次投降。
降後為滿清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寫信勸他的外甥吳三桂投降,吳三桂拒絕。順治十三年病死。
錢謙益——崇禎十四年,娶名妓柳如是。
十七年,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建弘光政權。錢謙益謀就禮部尚書。清順治二年,清兵進逼南京。柳如是勸錢謙益殉國,錢不能。弘光亡,錢降清,為禮部侍郎,充修明史副總裁。順治三年稱疾乞歸。
四年受謝陛案牽累被逮,柳如是扶病隨行,上書陳情,誓願代死或從死。順治五年又因黃毓祺案受株連囚獄。經柳如是全力奔走營救,請托斡旋,才得以免禍。出獄後,暗中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複明勢力聯絡。康熙三年病死,享年83歲。錢謙益文章名揚四海,號稱“當代文章伯”,開創了有清一代詩風,領袖群倫。
洪承疇——崇禎九年率軍在臨潼大敗農民軍,高迎祥中孫傳庭埋伏,被洪承疇俘虜,解京磔死。
十四年清兵圍錦州,祖大壽告急。洪承疇率八總兵兵馬馳援,重挫清軍,但在崇禎催逼下貿然出戰,被清軍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歸路,三總兵遁走,十數萬人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53000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無數,洪承疇突圍失敗被俘降清。
清兵入京後,被順治任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洪承疇采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及一係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盡量避免過多的武裝衝突和流血,為促使國家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斬殺了擁護明王室的左僉都禦史金聲、大學士黃道周、長樂王朱誼石、瑞安王朱誼防、金華王朱由產、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誼貴等人領導的抗清武裝,他的母親和弟弟洪承畯也麵責他不忠。康熙四年死,享年73歲。
周延儒——崇禎十四年複起用為首輔,加太子太師,進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任用東林黨人,免除戰亂地區百姓所欠糧稅,允許受災地區百姓以夏麥代漕糧,赦免戌罪以下犯人,起複因諫遭貶的官員,起用有名望的朝臣,追贈已故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