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已經取得新進展,第二產業比重已經從2006年47.9%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45.3%,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高。技術附加值較高的複雜資本品和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能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裝備製造、關鍵零部件、高端原材料等大多需要進口。
第四,市場經濟的體製機製有待進一步完善。經過30多年的改革,我國已建立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但是,這個框架還不夠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與市場關係尚未完全厘清。一方麵,政府在投資項目審批、要素價格管製、市場準入等方麵存在“越位”的情況,抑製了市場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麵,政府在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方麵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這不利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不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
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要全麵深化改革
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提高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著力提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促進集約發展、清潔發展,形成消費與投資協調、內需與外需協調、一二三產業協調的總需求和總供給結構,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組合驅動,轉向更多地依靠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
首先,轉變發展觀念,正確把握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係。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的客觀事實,如果再像過去那樣“鋪攤子”、“上項目”,不僅資源、資金、市場等各種關係都繃得很緊,不利於轉型升級,而且會留下很多後遺症。要徹底轉變發展觀念,摒棄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的錯誤思維,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有效益、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其次,處理好短期政策目標和長期經濟發展的關係。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深化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效應消化期,麵臨著更加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這就要求必須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之間的關係,宏觀調控政策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既要熨平短期經濟波動,控製通貨膨脹,促進充分就業,防控風險、守住底線,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又要服務於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著力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和創造活力,提升經濟潛在增長能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第三,將推進產業結構優化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任務。要牢牢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戰略機遇,加快構建與綠色發展、新能源、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係,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培育新的競爭優勢。要努力營造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土地等領域政策的協調性,引導更多生產要素投向實體經濟和創新領域。要大力強化生態環保和節能減排,提高環保標準,嚴格環境監管,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綠色、低碳等新興產業增長點。
第四,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原動力。要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營造公平競爭和包容寬鬆的創新環境。要完善激勵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的實施力度。要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技術交易、信息服務、人才服務等創新服務業,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的支持作用。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司法保護力度,形成激勵創新的良好法治環境。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