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麵深化改革,倒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1 / 2)

全麵深化改革,倒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決策方略

作者:李偉

要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技術交易、信息服務、人才服務等創新服務業,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的支持作用……

經濟轉型升級是現代化進程始終麵臨的課題,也是當今中國麵臨的最為緊迫的課題,關係到能否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關係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邁入高收入社會,關係到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國家邁向現代化的過程,既是發展階段因經濟增長不斷躍升的過程,也是經濟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發展階段的轉換,要求經濟的轉型升級;而經濟的轉型升級又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推動發展從較低的階段躍升到較高的階段。

第一,結構調整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圍繞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技術競爭越來越激烈,經濟轉型升級是中國在競爭中取勝的根本需要。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結構調整迅速被發達國家當做應對經濟衰退的重要舉措,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試圖重拾實體經濟。美國先後發布了《製造業促進法案》、《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等;英國加大了創新投入,支持九個創新製造中心建設。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發布了各自的工業振興計劃。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各國都把技術創新作為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手段,力爭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占技術製高點。

第二,人口年齡結構正在經曆轉折性變化,靠資本高投入、勞動力充足供應且低成本實現增長的模式難以維持。近幾年,我國正逐步迎來人口年齡結構的重大轉變。首先,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開始下降。數據顯示,我國15—60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2012年第一次出現354萬的絕對量下降,而且預測至2020年都將呈逐年下降趨勢。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量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勞動力成本將繼續上升。其次,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人口撫養壓力開始上升,超高儲蓄將逐漸成為曆史。

第三,資源、能源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國內的環境汙染已經逼近人民群眾可承受的極限,推動集約發展、清潔發展事不宜遲。經過30多年的高強度開采,國內部分資源和能源已經接近枯竭,資源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非常之高。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國際資源能源市場爭奪戰將日趨激烈,資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價時代將很難再現。資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後是生態環境的持續破壞,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製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另外隨著發展進入新階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環境汙染的容忍程度也越來越低。

經濟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首先,國內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依然偏弱。國際金融危機後,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前年我國出口增長僅7.2%,去年1—11月份累計增長8.3%,與過去年均超過20%的增速相差甚遠。在外需不斷下滑的情況下,經濟增長需要更多地依靠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刺激消費需求,但是效果並不理想。2012年消費需求所占比重比前些年有所提高,達到49.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低20到30個百分點;而且消費比重的提高還有出口、投資增長幅度下降的因素。培育國內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真正發揮主動力作用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二,資源、資本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低成本的要素投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沒有實質性的轉變。2012年,我國能源消耗量達到25.3億噸國際標油,超過美國同年的14.5%,約占世界總消費的20.3%。在我國人口紅利減弱、耕地紅線逼近、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由於對自主創新重視不足,我國產業發展缺乏核心技術,長期依賴外來技術,我國的創新係統未能提供支撐增長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