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邏輯”裏的陷阱
第一生活
作者:胡豔麗
美國批判性思維研究者尼爾·布朗及心理學教授斯圖爾特·基利,這對黃金搭檔在《學會提問》一書中,對遍布於日常生活裏的“奇思妙想”進行了大盤點、大總結,指出在語言及情感掩護下隱蔽的諸多邏輯陷阱,教授人們正確提問、質疑權威、還原問題真相的本領。
作者首先講述了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對於海綿式思維中國讀者並不陌生,在信息海洋中不加選擇地全盤吸收,完成知識的原始積累。淘金式思維則知易行難,需要人們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謹慎行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
伴隨著書中內容的逐層深入,那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場景一個個映入眼中,比如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定論指責、非此既彼地二分選擇,以及電視廣告中“某研究顯示,某產品對某症狀有特效”等。這些貌似無懈可擊的“強勢”語言,其實都暗藏著諸多漏洞,在作者環環緊扣的深入分析中,一個個現出了原形。讀者在目瞪口呆的同時,也將開始進行積極地自我反醒,重新審視這個充滿邏輯謬誤、語言暴力及思維陷阱的紛繁世界。
數字一向被人們視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但在本書中作者深刻揭露了數字是如何長袖善舞,在白紙黑字的世界裏顛倒乾坤,掩蓋真相的。當數字與人的思想相結識,它便有了意識形態,與文字串通一氣,令沒有防備意識及辨偽能力的信息使用者掉入“真實的謊言”裏。
“根據我的醫生建議,我應該服用抗抑鬱藥物來幫助自己克服最近一段時間的抑鬱症狀,所以我不需要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在這一句話中,患者認為應該理所當然地無條件接受醫生的判斷,在這裏他陷入了幾個誤區:專家至上,兩難選擇,價值觀假設。僅憑醫生的建議,並不應直接產生藥物對自己不會產生副作用的結論,醫生未必認為藥物不會對患者產生副作用,甚至醫生並不十分了解患者的身體體質及發病原因,而僅是給出了一個最簡單快捷卻未必安全的治療建議。另外,對於抑鬱症狀,並非隻有服藥緩解症狀、不服藥症狀無法消解兩種選擇,或許還有其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在這裏患者隱藏了一個價值觀假設,即“醫生的話總是正確的”,它的虛偽性並不難求證。
如何能夠有理有據地質疑權威言論,找到其中隱藏的破綻?這並非一門高深的學問,隻需按照書中的方法,以科學推理的態度,有意識地鍛煉培養自己主動思考的能力,分析論題和結論之間的關係、為證據尋找成立的理由、敏銳地捕獲那些可以有多種解釋的短語、尋找推理中的謬誤,就可以在充滿“奇妙邏輯”的世界裏找到一條通往真理的路徑,世界會因思考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