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除去收購橙子的費用,兩個孩子從蛋糕店那兒賺了一大筆錢,小敏簡直高興壞了!他興奮地把錢遞到我手上說:“媽媽,我也可以賺錢養家了!”那一刻,我激動不已。
就這樣,小敏在讀小學階段就懂得了如何謀生!
猶太理念PK中國哲學
進入中學後,小敏和其他孩子一樣開始勤工儉學,他的同學中不乏一些家境闊綽的有錢小孩。然而他們卻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隨著孩子的進步,我也開始改變自己傳統的教育方法。說實話,看到小敏開始學會了謀生,我感到高興。但我有些害怕孩子變成財迷,或者因為金錢而變得自私與冷漠。
於是,我在海瑟太太的建議下,采取了一種“模擬生活”的激勵教育方式。一天,我對小敏說,你長大了,我們需要買一套房子。但我們的錢不夠用,你必須和媽媽一起奮鬥。
小敏聽了我的話,一聲不吭,眉頭緊鎖。從此,我開始采取“有償生活”機製。首先,家裏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頓飯,小敏需要支付我10元錢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元錢……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也給予他賺錢的機會,比如讓他幫我批改學生的中文作業,或者分配一些翻譯工作給他做。
為了賺錢,小敏開始展露出一些商業頭腦。我有一台電腦,有許多年沒用了。後來我換了一台新的,但回收垃圾的隻願意付很低的價格當廢品收購那台舊電腦。小敏動了動腦筋,發現將電腦拆開來賣,錢更多。於是,他主動聯係了當地的科技市場,將電腦拆開來賣,結果通過賣零件,我們就賺了一大筆,比單純地賣電腦給小販劃算多了。
初二放暑假時,小敏在一家麵包店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整整兩個月的打工生涯中,小敏平均每天工作7個小時,最長的一次由於麵包店人手不夠,小敏竟然工作了15個小時。
讓人欣慰的是,為了更多地推銷麵包,賺更多的錢,小敏竟然學會了創新麵包的口味。為此,小敏的老板波利先生對他大加讚賞!而當他看到小敏工作那麼賣力時,好奇地問:“我從未見過一個來打工的孩子像你這麼賣命,這是為什麼?”小敏竟然對他說:“因為我感覺家裏快沒有錢了,要生活下去,就得全家共同去賺錢。”當波利先生把小敏的話告訴我時,我告訴了他實情:“其實,我的目的是讓他懂得,家庭的擔子必須大家一起來承擔。”波利先生聽了讚歎道:“沒想到,中國人的教育也充滿了智慧。”
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敏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起來了。而且,他還學會了不給別人添麻煩。當我異常忙碌時,小敏完全可以照顧自己。讓我感動的是,每個月底他還爭著支付家裏的水電費。從他的臉上,我看到了那種體現自身價值的自豪感。
1年後,小敏升入高中。他個頭長高了,身體很健壯,整個人變得成熟又穩重,學習更加刻苦了。按照小敏的話說,要賺更多的錢,所以更要讀好書。有意思的是,在高中階段,學校依舊會教孩子們一些賺錢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78∶22法則。一些容易賺錢的領域集中在服飾、珠寶、建築、藥物方麵,尤其集中在婦女和兒童用品上了。男人掙了這個世界78%的錢,女人則消費了這個世界的78%的錢。所以有女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市場。其次,要學會“為嘴巴服務”,也就是做同吃有關的生意。比如經營蔬菜店、魚店、酒店、雜貨店、米店、點心鋪及水果店等,因為做這些生意一定會賺錢。
總而言之,猶太人主張開飯店、酒吧等……
除此,老師們還會在孩子們畢業之前教他們一些投資理念。比如,鼓勵孩子悶在銀行開戶、購買國債、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