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猶太人:賺錢從娃娃抓起(2 / 3)

學賺錢從娃娃抓起

全世界都知道,猶太人很會賺錢。而當我真的深入觀察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後才發現,猶太人會賺錢的本領是從娘胎裏就開始的!在我執教的中文班裏,有一個孕婦,她課後總是在一個本子上演算著什麼。起初,我以為她是在做諸如記賬之類的事情。有一次,我好奇地湊過去一看,驚訝地發現她竟在做數學題,而在本子的下麵放著數學課本。

這個孕婦叫娜塔,中文進步得非常快。一天,我看見她坐在那兒寫寫畫畫,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疑惑,忍不住問她:“娜塔,你懷孕了,應該少費神動腦,應該多休息。你做數學題到底是為了胎兒,還是……給自己解悶兒?”娜塔笑了說:“當然是為了訓練腹中胎兒,我一定要堅持做數學題到寶寶出生,這樣,他長大後才能成為天才!”娜塔的回答篤定而自信,後來我才了解到娜塔在家裏還和丈夫一起解數學難題。

這在我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因為我所接觸的多數女性數學都不太好,更不用說去解決那些數學難題了。一開始,我還以為那是娜塔懷孕後個人的偏好,可從同事那兒我漸漸了解到,在以色列,大多數身懷六甲的準媽媽都會帶著數學課本。她們隻要有空,就會做數學題,而且樂此不疲。

我不由在心中感歎,難怪猶太人會算賬,原來他們在娘肚子裏的時候,就開始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熏陶和培養了。

不久,小敏順利上學,他和加羅是同班同學,兩個孩子很快成了朋友。有加羅做伴,小敏的進步很快。

小敏在學校裏最感興趣的課是“經濟數學”課。原來,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經濟數學課和單純的數學課不一樣,它是把數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且,這門課是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必修課。

這門課首先要求孩子們學會記賬,他們自己畫表格,按照日、周、月和年來設置收入和支出的欄目。為了配合這門課,家長要與孩子有所互動。我開始像一般猶太人家庭那樣,每周都給小敏分配一些工作。比如,掃地、疊衣服等。每一次,我都會付給小敏一些報酬。小敏會把這些收入列入自己的賬本,然後清晰地寫明收入來源和支出的方式。

記賬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當小敏養成了這一習慣後,他開始抱怨生活很貴。我趁機引導他:“那麼你應該懂得節約。”然而,海瑟太太卻有不同的看法:“不,在節約的同時,你應該讓他懂得如何賺更多錢。”

一天,小敏吃完飯後就躲進書房。我湊過去一看,隻見小敏把家裏所有的書名都抄在一個本子上。他說,我想把不要的書變廢為寶,拿到學校一本1元錢租給其他需要的同學。

沒想到,小敏的做法具有開創性。許多孩子都用這種方法把自己看過的書,或者不要的書租給其餘的孩子。這樣做的結果是,由於這些書是孩子們自己掏錢租的,所以他們格外愛惜,不會弄髒也不會弄丟,因為還有其他人要租來看。

漸漸地,小敏養成了自己賺零花錢的習慣。在小敏小學畢業前的一個周末,他所在的班級組織去探望一些孤寡老人。下午回家後,小敏就和加羅在書房裏嘀嘀咕咕。兩個孩子看上去非常嚴肅,加羅不停地在紙上寫寫畫畫。第二天,小敏和加羅一大早就出門了。2個小時後,一輛小貨車停在樓下。加羅的舅舅幫兩個孩子卸下整整兩筐橙子,還有兩個大容器。

我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小敏和加羅就忙開了。小敏專門負責榨汁,加羅則把橙子皮留下來磨碎,混在麵粉裏烤蛋糕。

我從未見過兒子如此能幹的模樣,而加羅儼然一個蛋糕師。看到孩子們忙不贏,我想插手,卻被海瑟太太阻止了。下午3點,來了一輛小貨車,原來是附近蛋糕店的夥計來收貨了。我這才了解到,原來海瑟太太從前就幫這家蛋糕店烤過蛋糕。這幾天,恰好蛋糕店的夥計臨時請假了,人手不夠。而加羅湊巧在一個退休老人的院子裏看到了許多剛剛成熟,卻沒有人采摘的新鮮橙子。於是,他主動和蛋糕店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