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味與情緒調節的關係
品味是一種積極情緒調節的策略。卡爾(Carl)等(2013)曾以165名非臨床的本科大學生作為研究被試,分別以焦慮和抑鬱症狀及品味信念作為基線來測查被試在積極情緒調節上的反應[15]。結果顯示,高焦慮和高抑鬱與低積極情緒反應及降低的積極情緒有關;高品味信念與高積極情緒反應和提高的積極情緒有關。還有研究表明,品味當下這一成分在積極結果和消極結果上存在不同影響,即品味當下不僅僅提高積極情緒,也可以降低消極情緒 [10]。
(四)品味與幸福感的關係
作為積極心理學的兩個概念,幸福感和品味都很重要,都與個人的生活和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有著重大的關聯,品味與幸福感的關係有重要意義。
布萊恩特(1989)在生活感知控製的四因素模型中提出被試品味信念的獲得與生活幸福快樂程度高度相關 [5]。布萊恩特和威洛夫(2007)在研究中將被試分為“積極關注”組和“消極關注”組[1]。“積極關注”組要求被試更多關注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令自己愉悅的事(如美妙的歌聲等), 並認真思考它們為什麼會讓自己愉悅。“消極關注”組要求被試更多地關注發生在自己身邊令自己不快的事(比如霧霾等),並認真思考它們為什麼會讓自己不快。實驗結果顯示,在實驗中施以“積極關注”組的被試的幸福感水平顯著高於“消極關注”和“正常關注”的兩
個組。
四、提高品味的方法
品味是一種能力,能力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提高個體的品味。
(一)體驗練習法
品味的體驗練習法分為“感官體驗練習”和“非感官體驗練習”。
1.感官體驗練習。如馬薩諸塞州醫學院大學卡巴今著名的“葡萄幹品味練習”,讓被試集中注意力感受葡萄幹的味道。這種技術稱為感知敏銳化,即集中精力去感受外界事物,從而增強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
2.非感官體驗練習。即指記憶快門,指想辦法留下個體當下片刻的心理快照,放慢自己對時間的感知,用心去品味。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個體全身心投入的品質,深刻感受活在當下的積極情感。例如追憶[16]或構建積極記憶(例如通過拍照)[17] 。也有研究者表示,通過幫助人們用更加生動有關聯的方式去重構愉快的記憶 [18]也可以增強品味能力。
(二)冥想放鬆訓練法
從認知的角度看,冥想放鬆訓練是指通過冥想,使身心進行自我調節,從而建立一種特殊的機製,最終可以影響個體的心理過程[19]。從行為的角度看,冥想就是包括身體放鬆、呼吸調節、注意聚焦三個階段的綜合過程 [20]。從心理體驗的角度看,冥想可以通過自我調控練習,讓個體獲得寧靜、明晰和專注,從整體上產生一種心理幸福
感[21]。冥想對於很多心理、生理上的綜合征有著良好的臨床效果。因此冥想訓練可以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即增強個體品味的能力,從而使個體在生活壓力下更從容 [22]。
(三)日常生活提高法
布萊恩特和威洛夫(2007)提出了三個具體方法來提高品味的能力[1]。
1.日常假期練習(The Daily Vocation Exercise),即通過更多地品味日常生活, 從而細數點滴生活中細微的美好。例如,在緊張而繁重的工作中,時常回憶下輕鬆愉快的假期生活,能夠增強我們愉快的體驗。
2.生活回顧練習(The Life Review Exercise),即將事件與積極想法串聯起來,從而形成自己的快樂思維方式。例如,每天早晨帶著微笑出門,站在擁擠的車廂裏,想象自己是條充滿生命力的魚,向著夢想前進,從而少了由於擁擠帶來的不快。
3.定格瞬間練習(The Camera Exercise),即集中注意去體驗,將積極事件定格在某一瞬間,從而充分享受每一刻帶來的快樂。例如,成功時,我們要盡自己的全力去感受成功帶給我們的喜悅。
五、問題與未來展望
品味作為積極心理學的一個新視角,經過二三十年的研究與探索,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來看,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和解決。
第一,品味的結構研究方麵,已將品味分解為四個關鍵的成分,但是,品味是否就隻包含目前研究所涉及的四個成分、是否有其他成分、每個成分的相似之處與區別,以及每個成分的運行機製等,都是我們以後要研究和探討的內容。
第二,品味的研究方法方麵,目前主要運用問卷法。而品味的載體是人,人是多變的,是具有豐富情感的,完全用量化的方式研究品味似乎有失偏頗。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多采用一些質性研究的方法,去體會和感受被試的品味能力;還可以進行一些追蹤觀察,了解和探討品味在各個年齡階段的發生發展特點等。
第三,品味的相關研究已經涉及各個方麵,但品味是否能對體驗中的積極情感起到中介調節作用,品味與消極情感之間的關係,以及品味與積極心理學領域其他概念的關係,仍然是需要我們去探討的。
第四,品味的提高方法方麵,目前尚沒有係統的提高方法,在將來的研究中,應根據不同的人群特點、心理狀況等探討出更多提高品味的方法,使之更加係統化,並將其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麵。
注:本文為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JG11DB251)、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2011年度青年項目(L11CSH023)、沈陽師範大學博士引進人才科研項目研究成果。本文通訊作者為劉淩。
[1]Bryant F B , Veroff.Savoring: 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7.
[2] Bryant F B, Chadwick E D, Kluwe K.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that regulat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Unsolved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on savo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 2011,1(1):107–126.
[3] Lambie J A, Marcel A. Consciousness and the varieties of emotion experienc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Psychological Review,2002,109: 219-259.
[4] Quoidbach J, Dunn E W, Petrides K V, Mikolajczak M. Money Giveth, money Taketh away: The dual effect of wealth on happines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21(6): 759–763.
[5]Bryant F B.A Four-Factor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 Avoiding, coping, obtaining, and savor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9,57(4):773–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