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味:通向美好生活的橋梁(1 / 3)

品味:通向美好生活的橋梁

心理與生活

作者:陳晨 劉淩 張豔

摘要:品味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研究視角,是指人們引起、欣賞和增強積極體驗的能力以及以這種能力為基礎的加工過程。它能夠增強或延長個體積極體驗。本文將從品味的結構、品味的研究方法、品味的相關研究和品味的提高方法等方麵對品味進行論述。

關鍵詞:品味;積極心理學;提高方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與消極心理學中的“應對”概念進行類比的基礎上,有學者提出了“品味”這一積極心理學術語。布萊恩特(Bryant)和威洛夫(Veroff)(2007)在其專著《品味:一種新的積極體驗模型》(Savoring: 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中將品味定義為人們引起、欣賞和增強積極體驗的能力以及以這種能力為基礎的加工過程[1]。品味能夠延長我們的積極體驗(例如約會時的甜蜜、成功時的喜悅等),讓我們更長久地沉浸在積極體驗中,因此品味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橋梁。本文從品味的結構、研究方法、品味的相關研究和提高方法等方麵進行論述,對過去二三十年有關品味的研究作出總結和概括,指出目前品味研究的問題,並預測品味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品味的結構

布萊恩特、查德維克(Chadwick)和克魯維(Kluwe)(2011)對以往有關品味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提出了理解品味所必需的四個概念,即品味體驗、品味過程、品味策略、品味信念[2]。由於這四個概念呈現遞進的關係,且完整地表現了品味的一係列階段,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四個概念充分體現了品味的結構。

第一,品味體驗是一個廣義水平的概念,包括人們全心地去關注欣賞一個積極刺激過程中的感覺、知覺、想法、行為以及情感。布萊恩特和威洛夫(2007)根據品味體驗注意焦點的不同,將品味體驗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外部世界作為焦點的品味(world-focused savoring),積極情感主要來源於外界的人或物[1],在這種品味體驗中,積極體驗多來源於對外部刺激無意識的、不可控的積極情感反應;第二類是以自我作為焦點的品味(self-focusedsavoring), 積極情感主要來源於自己的感知。也有研究者將品味體驗根據經驗的來源劃分為來自認知反應(cognitivereflection)的品味和來自經驗吸收(experiential absorption)的品味,即分別來自主觀內省和感知覺的體驗[3]。

第二,品味過程是一個中間水平的概念,是人們參與品味的一係列操作,即隨時間而持續呈現的一係列心理或身體上的,以及將積極刺激轉化為積極情緒的操作。不同的品味過程調節著不同的積極情緒狀態 [1]。

第三,品味策略是一個狹義水平的概念,是品味過程的操作成分,即用一種特別具體的想法或行為去增強或者抑製積極情緒的強度,以及延長或縮短積極情緒體驗的過程。布萊恩特和威洛夫(2007)指出,個體可以通過多樣的方式品味當下,包括行為的、人際間的和認知的策略,即與別人分享、記憶建構、自我激勵、敏銳感知、對比、沉浸、行為表達、意識當下、細數幸福、避免無聊想法等十種品味策略[1]。例如,通過大笑或微笑來表達自己的積極情感,從而向別人展示你的開心以及提醒自己愉快時刻的短暫,要好好享受它。由於品味策略的不同,因此在積極結果上的作用也不盡相同。例如,意識當下和進行積極的回想與積極影響高度有關,而與別人分享積極事件則與生活滿意度高度有關 [4]。

第四,品味信念是反映人們享受積極經驗這一能力的認知,它與人們在最先獲得成功結果的能力不同,包括暫時性的享受[5]。布萊恩特(2003)編製了一個自我報告形式的品味信念量表,該量表是為評估品味當下、通過追憶品味、通過預期未來品味等過程中的品味信念。

二、品味的研究方法

(一)質性研究方法

在品味的實際測量中,會用到訪談法和觀察評定法。例如讓被試回答諸如“你是否願意在這段體驗中停留?你是否希望再一次發生這樣的體驗?你是否願意將這段體驗與他人分享?你是否願意回憶這樣的體驗”等問題,以及通過觀察法評估被試在這段體驗中的愉悅程度, 對在經驗中把握當下、關於經驗的期望或反思、與別人分享、無言地表現出積極情感等四個要素進行單獨計分, 最後的彙總分數作為一段體驗品味程度的測量分數[6]。

(二)量化研究方法

1.問卷法

品味初期的測量手段主要以訪談法為主, 在大量訪談和調查的基礎上, 研究者們編製了相應的量表,從而實現了對品味的量化。如今品味的量表測量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1)品味積極情感量表(Savoring Positive Emotion Scale)。該量表包括由6種能夠引起滿足、快樂、敬畏、激動、自豪和感激的詳細情境,每種情境有8個選項,被試選出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表現。

(2)品味信念量表(Savoring Beliefs Inventory,SBI),品味信念是指人們對自己享受體驗能力的評估,因此,品味信念的測量實質上就是對品味能力的主觀測量,即利用自我報告的形式來測量品味的能力。品味信念量表(SBI)是布萊恩特在2003年編製的,包含24個題目、3個分量表,分別測量個體通過“回想”“品味當下”以及“期待”等三種方式來品味積極事件能力的信念。

(3)品味方式量表(The Way of Savoring Checklist,WOSC),是一個評估個體使用品味策略狀況的多維測量工具,它包含60個題目,10個維度,分別測量人們使用10種品味策略的情況。

2.實驗法

奎德巴切(Quoidbach)等人在品味與金錢、“資源不足”等的相關研究中,通過實驗法,設計不同的實驗情境,將品嚐巧克力的持續時間作為品味行為的測量指標[7],從而在品味能力的測量上實現了突破。

三、品味的相關研究

(一)品味能力受“資源不足”和金錢的影響

庫爾茲(Kurtz)(2008)在實驗中將兩組即將畢業的學生作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告知他們不同的離校時間,結果發現,告知離校時間即將到來的那組,表現出更多的享受,也就說其具有更高的品味能力[8]。同樣,奎德巴切等(2013)指出,暫時放棄一些喜歡的東西,可能會找到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9]。他們把55名大學本科生隨機分為控製組和實驗組,進行為期兩周的實驗。在幹預周,隨機地讓實驗組不吃巧克力或者盡他們所能吃巧克力,而控製組不給予任何指示。在第二周的時候,再給被試巧克力吃,暫時放棄吃巧克力的一組,在吃巧克力的過程中比其他組表現出更多的品味。丹尼爾(Daniel)和保羅(Paul)(2013)研究品味當下與每天的積極事件數量的縱向相互作用,提出當個體在經曆少數的積極事件時,其品味將會提高 [10]。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存在享樂適應。因此可以總結為在某種程度上,貧乏促進品味,富足可能會破壞幸福。奎德巴切等人(2010)也曾指出,金錢會削弱人們品味積極情感和經驗的能力,即資金啟動會減少一個人花在品味一塊美味的巧克力上的時間[11]。

(二)品味與工作表現的關係

林家五(Chia-Wu Lin)等(2011)提出了品味與正向情感、感知工作表現的關係[12]。他們以台灣地區六大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作為被試,運用品味信念量表[5]來測量被試的品味,運用由沃森(Watson)等編製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量表(PANAS)來測量被試的正向情感[13],以及運用博爾曼(Borman)和馬德韋德(Motowidlo)的四項工作表現測量表來測量被試的工作表現[14]。結果顯示,品味與被試的工作表現積極相關,以及品味與正向情感在工作表現上存在相互影響。這一結果顯示,品味對於工作表現有一定的影響,也證明了品味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