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終生求劍求無劍(2)(1 / 3)

公孫求劍悲怨道:“怎麼不是!難道求劍憑空捏造事實嗎?當年若非元明道長先刺荊內一劍,求劍怎會刺他一劍?”

元智不服道:“大師兄是為護劍而戰,才失手傷了追命女俠,這怎能怪得了大師兄!”

公孫求劍思起亡妻之死,就悲痛萬分,大怒道:“怎怪不得他!二十年來求劍沒有向武當山索命追仇已是好的了,想不到今日反被你們欺上門來!”

元清緩和道:“但是二十一年前,公孫施主上武當山為的何來?”

元智急遽道:“你要是正正當當上山,我大師兄怎會傷了‘追命女俠’?”

公孫求劍悲憤道:“這樣說來,賢內是該死的了!”

元智冷笑道:“隻怪堂堂一位大俠,心懷不正的結果。”

他這一句話激怒公孫求劍,霍然站起,元智不甘示弱跟著站起,兩相對峙,大有馬上動手之意。

高瘦蒲忽道:“兩位請坐下。”

公孫求劍,元智見公證人說話,不能輸了一個“理”字,又默默入座。

高瘦蒲正色道:“可否請公孫大俠將二十一年前,當日之情況一敘,以便在下了解!”

公孫求劍點點頭,大歎道:“二十一年前,求劍確是心懷不正,夜上武當山……”

元智大笑道:“你倒是承認了!”

公孫求劍怒道:“閣下可是手癢,一定要動手,才能心安!”

元清道:“師弟不要插口,聽公孫施主慢慢道來,當日之事你我不在現場,孰是孰非,還是請高幫主評正。”

這一番話,表現出名家的風度,高瘦蒲聽得暗暗讚佩,元智天不怕地不怕,卻不敢違背掌門師兄的命令,住嘴不語。

停了一下,公孫求劍續道:“求劍一生好劍如命,天下名劍未曾一一見過,那年聞道武當山上得到一套五色劍,其中還伴著一柄母劍;五色劍倒還罷了,求劍卻被那柄母劍吸引住了!心想去見識一下,以滿足求劍好劍之癖性。

“但一經打聽,已有甚多人上山求取五色劍一閱,都未得武當允許,求劍暗道:‘五色劍都不得一見,那母劍更不要談了。’

“果然二十一年前那天白日,偕同荊內拜山求賜一閱,不得武當山允許,內心甚是不悅,心道:‘那套劍既不是武當山代代相傳之寶,不過是無意中尋得,為何不準別人觀賞!’”

元清歎道:“那五色劍上刻著五色劍譜,大師兄怕江湖得知,覬覦而起爭奪之心,故而絕不讓外人借閱,豈知因此樹下不少仇家!”

元智忍不住道:“再說那套劍並非無意得來的,早在二百年前便是武當之寶,先輩埋藏地下,二十二年前才發現而已。”

公孫求劍聽元清、元智說完,才又道:“隻怪求劍一生好劍太甚,那天終日不樂,荊內見我不悅,便提議晚上盜回來,好好看它三日三夜,再送還武當山。

“求劍心想,武當山不給麵子,隻有盜它回來看看再說。那天晚上便與荊內聯袂上山,哪知為了一己私欲,竟害得荊內喪失性命!二十年來無一日,求劍不為當年之事,深悔於心。

“那天晚上,武當山雖然守備森嚴,卻被我夫婦倆人輕而易舉闖進藏珍閣,那藏珍閣十分廣大,當下兩人便分頭尋找。求劍去找的方向盡是經典,毫無所見。不料卻被荊內找著了,賢內正拿著珍貴無比的母劍,忽然驚動守劍的武當掌門元明道長……”

元清道:“這守劍之責原是我師兄弟三人輪替看守,那天貧道與師弟元智出外辦事,隻剩前任掌門師兄一人。”

公孫求劍苦笑道:“那天縱然你們師兄弟三人全在,既是刺傷荊內一劍,求劍就是拚命也要在你們三人身上各刺一劍!

“荊內本不會被元明道長一劍刺傷,隻因尋到母劍後,高興之下,沒有防範到元明道長暗中一劍刺來,傷中要害!”

元清道:“第二日貧道與元智回山,師兄已在彌留狀態,但他臨去世時,曾說到為了護劍傷害一人,卻未說出是誰,僅呼公孫兩字便溘然長逝,爾後打聽才知是施主夫婦二人,倘若家師兄真是刺了‘追命女俠’一劍,想來他並不知‘追命女俠’得到母劍,竟不會還手!”

公孫求劍流淚道:“求劍陡聞荊內一聲慘呼,五內如焚,飛快衝去,但見元明持劍呆立,荊內已倒臥血泊之中,急怒之下,我奮力一劍刺去,哪知元明道長應劍而倒,那一劍求劍迄今思來,猶愧於心,我實在不知元明道長不會抵擋。

“當下我抱起荊內飛快掠走,到了山下旅店中,隻見荊內雖已昏迷,卻仍緊握著那把母劍。

“我救醒她之後,她第一件事不是顧自己的傷勢,卻是把那劍含笑遞到我手中,仿佛隻要為我達到目的,天下任何的事都不重要了!爾後數月,求劍千辛萬苦費盡人力,求得靈丹,才止住荊內的傷勢,但那一劍傷到肺腑,已非藥物所能治療,她又是懷孕之身,當生下愛女時,觸動舊創,便吐血而亡!”

公孫求劍說到此處,那麼有名望的人物,竟如嬰兒一般嗚咽哭起,哭聲悲切,聽得元智都忍不住唉聲低歎!

坡上阮偉在回憶往事,卻怎麼也回憶不起來,聽到公孫求劍的哭聲還不怎樣,但公孫蘭早已成了個淚人兒,因她直到此時才知母親的死因。

公孫求劍盡情哭了一陣,才又道:“其後我也得知元明道長第二日去世,怪不得人家。在傷心之下,抱著愛女,遠來此處,養心韜晦,二十年來未曾至中原一步,哪知今日武當掌門親來此地,重提當年舊事,孰是孰非,求劍任憑高幫主裁決!”

元清低念一聲“無量壽佛”後,道:“師兄未說明當日情況便駕鶴西天,武當山久經打聽知道公孫施主隱居此地,為遵先輩遺命,新任掌門二十年內不能下山,至今二十年已屆,才率師弟來到此地,既已了解當日情況,武當山也不是不講理之人,願遵高幫主裁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