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開學後,一如既往。
趙林霄扣著第二頂德育試讀生的帽子,活得更加小心翼翼,都不敢再直視高西月,很是自卑,覺得自己太無能,怎麼就裝不出高西月那樣的逼來呢?於是充分理解了大人們為何總活得那樣謹慎又蜷縮——自己在學校這樣一片“社會僅存的淨土”上活了不到兩年,就被不明不白得扣過兩頂帽子,可想而知那些早已走入社會的成年人已經被扣過多少帽子。趙林霄心說我麻木了,盡管扣吧,隻要不是綠色兒的。
最近學校流言四起,說校長就要換了,現任的校長“多年媳婦熬成婆”,即將走馬上任S縣教育局局長。按照以往慣例,成績指標僅次於一中的二中校長應該會升任為新校長。但慣例畢竟是慣例,不是條例,一中自然會有很多長年掙紮在二線的領導想要爭取一下這個機會,因此學校多位平日裏拋頭露麵的人物活動異常頻繁(趙林霄發現所有人都似乎有些異常,或者,隻是他一人異常罷了?),手中總拿著些文件或者是皮包進進出出,那裏麵裝著資曆和財力。
胡誌邦自然也在其中之列,一度繁忙到看見趙林霄和高茗芝並肩在學校走也不進行盤問,而是打著電話滿臉複雜豐富的表情不停說著什麼,這讓趙林霄很是佩服胡誌邦的專業——對方不在眼前還能如此入戲。想到教育已經徹底被政治淩駕於其上,趙林霄一陣幹嘔,咳出一口痰,見四下沒人,重重地吐到操場上,不料一陣風吹來,那痰還沒來得及落地,就被風不偏不倚地吹到了褲腿,幾絲黏稠的唾液,亂七八糟得糊在了臉上。
而學生們更關注的是,如果真換了校長,會給這所學校注入什麼東西。他們就像一個個任人宰割的宿主細胞,不能選擇附在自己身上的病毒會給自己注入什麼,於是秉承著中國人慣有的“樂觀”安慰自己:注入的mRNA一定會是好東西,卻不知,合成的蛋白質再高級,依舊是以犧牲自己體內的堿基作為代價的。但學生又能有什麼奢求呢?學習好的人,自然對此表示無所謂;學習不好的人,則開始幻想未來的美好生活。這也在情理之中,也隻能在這個情理之中。趙林霄也陷入了對未來新校長的美好期待,後來又覺得自己真是蠢得要命。看一看胡誌邦,就算是弱智,也能猜到這批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是些什麼人。
學業進行得還算順利,算是給自己和高茗芝的感情打了支強心劑。但隻有趙林霄自己明白,他不屬於這個班集。每次從室外回到座位上,他都覺得像是從赤道瞬移到海底兩萬裏,除了不適應,還是不適應,隻能從與高茗芝的短暫碰麵中獲得些生活的樂趣與意義。自己仿佛就是台機器,不停地看著一堆數字與定理運行著主板,更可怕的是,主板的風扇卻從來沒有轉過。
班裏坐的都是成堆的理科尖子生,他們可以一邊生物考滿分,一邊大罵達爾文當年的五年環球考察是傻逼行為;他們可以一邊將物理試卷中的科學家名字與相應科研成果背的滾瓜爛熟,但張口閉口就是“牛頓那小子”“奧斯特那家夥”,這些還都是經過過濾的內容,至於居裏夫人和愛因斯坦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我們就不言而喻了。趙林霄實在不知道物理考這些人名有什麼意義,是為了體現尊敬?背熟名字就算尊敬?要這麼說,其實好多人還知道蒼井空的名字。這年代,人人都習慣了說大話空話套話,自己背地裏罵人的時候不知道多開心,但等到教育下一代的時候就變得正兒八經:他們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人,他們的光輝將永遠照耀人間,我們要學習他們不怕艱險,開拓創新的優秀品質,爭作時代的新青年!看來中國人的偽善是可以遺傳的,還不是隔代遺傳,而是代代相傳。
回想高一文理分科。趙林霄幾乎記不起自己當時對這件事有任何嚴肅的思考,甚至連填表都是趙母親自提筆,而他唯一做的就是遵從趙母為自己設計的職業規劃,沒心沒肺地選了理科(雖然在某個大環境下,選了文科也不見得有多好。這種感覺就像你眼前有兩道同樣是地溝油做的菜,但你任然想要選擇相比而言更和你口味的那一道),從此踏上一條不歸路,而且連一個陪同的人都沒有。他曾經認為辛淵是,但又發現辛淵和自己的人生從小學學完除法那時起就已經分岔;他又曾經認為李澤宇是,但李澤宇告訴他,自己立誌以後為國產遊戲做編程,挽救一潭死水的中國遊戲產業(趙林霄覺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國產遊戲的現狀從中國學生跨入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已經被注定),因此李澤宇認為他選理科是義不容辭的,雖然現實已經以年級1000名的成績將他重重地按趴在地上。
當趙林霄開始意識到自己做了最錯誤的決定之時,現實已經從他的身上踏過去。他以前一直認為上床不戴套的男人最不負責任,現在才明白,無情地從別人身上踏過去的現實更不負責任!趙父趙母周期性地批評趙林霄學習不踏實、不為自己負責(和外交部定期對某國表示強烈憤慨一個樣),實際上,趙林霄又何嚐不想對自己負責,但現實丟給趙林霄太多東西去負責。擺在他麵前的負責,是小學課本告訴他的:要善良,要寬容,要平平淡淡地做人,要敢於向惡勢力宣戰。於是他開始思考社會、開始思考國家、開始思考蘇格拉底那種人才會無聊到去思考的東西、思考人類、思考環境,思考如何為全人類做貢獻。但是現實卻在背後踢著他大罵:你他媽腦子進水了!!快讀書啊!!!如此多自相矛盾的責任擺在麵前,他又怎能知道該負哪個,難免也要漏負幾個。況且批評別人不負責的人,也不見得自己就對自己有多負責,大家不過是在相互推卸責任罷了,或者,大家都覺得隻有這樣說才是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