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城內“田”字形主路網格局和空間尺度。經過多年建設,一些道路雖經拓寬,但大體上仍保留原有的空間形態。因此,規劃中重點解決交通組織問題。主要道路控製機動車通行;疏通部分支路以減輕主幹道壓力,形成完善的內部交通體係,逐步限製除公交車以外的機動車輛進入。保護現有支路網格局和形態,嚴禁拓寬曆史文化保護區內的小街、小巷,並延用原有地名。
近30年以來,遵化古城及古城周圍興建了現代化建築,嚴重破壞了古城與周邊的自然風貌,不僅在古城南部、北部群山之間形成了人為的視覺障礙,更導致了古城交通狀況的惡化。為了保持古城整體風貌的完整性,保證古城整體格局和空間輪廓不被破壞,一是重點控製古城建設控製地帶建築物和構築物的高度和容積率,保證古城控製點的相對高度;二是重點控製古城外環境協調區的建築高度,確保古城不被新城的大體量建築遮擋,保證新城重要觀景點、南部、北部群山對古城的視覺通廊。
古城整體色彩要“舍豔求素”,追求樸素而簡潔的外觀效果以及典型傳統的雅致風韻,以青灰色為主,所有修繕、維護、改建、新建,應與之協調。
4 在保護中傳承,在發展中複興
曆史古城由於在時間或空間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曆史遺存不足,有些曆史文化名城的抽象文化遺存(如文化傳統,名人事跡,曆史成就等)豐富但實物遺存太少,導致曆史信息難於感知。因此,對於如何挖掘城市的曆史文化內涵,曆史上的重大經濟文化成就、重要人物、曆史事件、重要曆史地點和場所,成為在保護曆史古城中值得探索的重要部分。
曆史古城的保護也是一種有機再生的過程,在保護的同時也要希求發展的機會,要維持城市的活力,遵化古城風雨千年,曆經磨難而生生不息,離不開先人們對古城的愛護、保護、修繕與重建。據記載,僅清朝乾隆、光緒年間就進行過三次修繕和局部重建。其實,文物保護自古以來都是經常保養、局部維修加固、重大修繕和複原重建,這樣才使它們得以傳承下來。
對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跡原則上不提倡重建。但像遵化古城雖經人為損毀,但古城格局保存完好,古城肌理猶在,空間環境和尺度仍具備,可在原址恢複部分具有標誌性的古建築,如:城門樓、州署衙、西大寺、城隍廟等,做到修舊如舊,整治如舊,新建如舊。
5 結語
遵化古城規模不大,人為損毀較重,由於各種原因還沒有納入各級曆史文化名城之列,古城保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稍有疏忽,就會泯滅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對於這些頻臨消亡的曆史古城,在積極申報各級曆史文化名城的同時,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要積極穩妥的進行曆史古城保護的探索與實踐,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使曆史古城這一物質文化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聚地得以世代傳承。
參考文獻:
[1] 遵化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遵化市誌[M].出版單位不詳.
[2] 張凡.城市發展中的曆史文化保護對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3] 遵化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遵化通誌[M].出版單位不詳.
[4] 遵化市規劃局.遵化市城鄉統籌規劃(2011-2030)[R].出版單位不詳.
[5] 遵化市規劃局.河北省遵化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9-2020).[R].出版單位不詳.
[6] 遵化市文化局.遵化市文物保護單位基本概況[R].出版單位不詳.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