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古城的道路係統、街巷格局還基本保留原有肌理,部分由此而來的地名稱謂,如西大寺、西大街、東大街等至今沿用。古城內現有住戶居民有1.1萬人。有6個城中村及部分企事業單位,現主要承擔行政及商業功能。
1.2 遵化古城現狀及保護中的主要問題
傳統特色文化與古城特色風貌逐步消失,“京畿第一城”、“薊門重鎮” 早已麵目全非,而“紫塞紆嵐”“ 燕山疊翠”“黎水瀅清”也成了遙遠的記憶;傳統的西河大鼓、京東大鼓、十不閑兒、蓮花落等說唱表演,太平車、鬥柳翠等民間舞蹈幾近消亡。
1.3 曆史文化遺產及周圍環境遭到建設性破壞
隨著大規模城市建設的損毀,代表性的曆史建築幾近消失,傳統建築、近現代代表性建築所剩無幾,傳統街巷也遭到一定程度人為損毀;沿十字街大體量建築與整體古城肌理難以協調,視線走廊也被一座座高樓遮擋,部分傳統特色建築和院落被拆掉,對古城格局的保護造成了破壞性影響。
古城內房屋破舊,基礎配套設施嚴重不足 ,居民怨聲載道,製約了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現有道路狹窄,車流人流彙集,交通擁擠,出行不便。古城內產業及用地結構不合理,以民居居多,且缺少必要的生活配套設施。行政辦公單位占據了最好的區位和空間,整體商業特色不足,旅遊吸引力弱,公共綠地和公共活動空間缺乏。
2 當務之急是處理好城市建設、城市開發和古城保護的關係
城市的發展應該是對城市曆史有機的繼承和延續,是適應現代趨勢對舊城市的更新和完善。從國內外古城保護的經驗來看,多是采用避開古城另建新城的規劃手法。古城部分全麵保護其古老風貌,新城建設盡量發揮現代化的優勢。法國巴黎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巴黎的做法是新城圍繞老城發展,在老城區內嚴格控製新建建築,即使允許建設的新建築,其高度、外型等必須與周圍環境協調。早在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和陳占祥先生就提出北京古城保護的“梁陳方案”,即保護古城,另辟新區,把保護放在古城,把發展放在新區。因此,立足古城搞保護,跳出古城求發展,把保護與發展分開,在兩個不同的空間中,尋求互利共贏之路。
不少城市在選擇城市現代化建設新中心的時候,選在了古城區的位置,這就給古城曆史文化的保護造成了嚴重的負麵影響,不利於古城整體性的保護。遵化市區是以遵化古城為核心和依托發展起來的,解放以後,特別是近 30年以來,市區急速擴張,古城遠遠無法滿足這一需要,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開辟新區,保護古城”的原則,城市發展方向必須實現由老城轉向新城發展,實現古城保護與新城建設同步推進。
根據市區用地布局現狀,北部空間有限,西部有采空區和高壓走廊,外圍有區域交通環繞,確定在古城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建設新城,形成“一城三區”四個相對獨立的城市組團和城市核心區,盡快建設北部新區城市核心區。遵化古城著重從恢複曆史古城的原有職能和其延展職能為主,強調商貿服務和旅遊對古城生命活力的影響。
3 對曆史古城進行整體保護
要完整保留原有古城格局,維修部分年久失修的古建,通過改善外圍交通及住房內部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通過傳統產業振興,清東陵旅遊業發展,引領、帶動古城旅遊和相關產業發展,重現遵化古城的活力。同時,政府應加大力度提升市政基礎設施水平,保證古城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對古城的曆史格局進行保護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恢複、調整古城用地。主要行政辦公用地搬遷、置換為商業用地,提升土地價值並有效地緩解老城區交通壓力,發揮傳統商業街區的主要功能,完成由現狀城市商業中心向特色鮮明的城市曆史文化核心區的提升,引領老城活力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