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論壇
作者:胡浩
尋找“大多數”
有時,“大多數”反而是隱秘的,不一定看得見。我們曾做過一個案例,是關於步步高,步步高旗下的手機年出貨量高達2000多萬台,當時有些驚詫,環顧四周,沒有看到一個人在用,甚至可以肯定整個辦公樓也沒什麼人用。那麼是誰在使用這樣的產品呢?
他們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像草芥一樣生長,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大時代的風潮中,然而卻麵目模糊。
每一個人的命運,欣喜與哀愁,仿佛都與時代無關。
在“長尾理論”中,他們就是那個長長的尾巴。
在“二八定律”中,他們是無足輕重的“八”。
沉默的企業家
我想象這麼一個兄弟,努力與他心靈相通。他用不起“愛瘋”,但手裏把玩著看起來差不多的尼彩手機;穿不起阿迪達斯,就穿阿迪王;隨時用成功學來激勵自己麵對殘酷的世界,也會去悄悄買上一張彩票,希望鹹魚翻身;肯德基太貴,就到華萊士快餐去吃漢堡與薯條;迷戀電視,被那種情感類的節目感動得唏噓不已;上QQ,不太會用微博,“大V”們宏大而嚴峻的話語,與他不相關;也看書,但不是莫言的作品,而是在網絡小說裏穿越現實;也有了筆記本,是神舟電腦產的;如果再奢侈一點,他還想要SUV,長城哈弗會是首選。
他們內心對物質的追求,其實和你一樣熾烈,岩漿一樣四處尋找著出口。
看過韓寒的《他的國》,那麼他就會是那個迷茫的小鎮青年,晃晃悠悠不知路在何方,麵對被遺忘了的小鎮,內心難以釋懷。
他也可能是富士康裏的員工,被軍事化地管理著,拿著手機,用這個小小的窗口,對接世界。
他還可能是沙縣小吃的服務員,或者是春運洪流裏一個心事飄搖的青年。
中國正在形成一種“新底層階層”,包括失地農民、被拆遷的城市居民以及不能充分就業的大學生群體,還有因為高房價墜落的“城市中產”、體製外知識分子,加上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農民工、下崗失業工人,組成龐大而複雜的底層社會。
而我們這個“沉默的大多數”,更多就來自於這個“新底層階層”,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才是中國的主流消費群體,支付不起昂貴的價格,所以經常退而求其次,隻有消費低端產品。
M型社會催生“大多數”
學者王寧提出,中國社會正經曆著深刻的轉型。
其中一個重要轉型,就是與消費製度和消費觀念相連的社會層麵的轉型,由過去的苦行者社會向消費者社會的轉型。
我們不再是苦行者,但是經濟分化、社會分層、價值多元化導致了消費者結構的改變。“沉默的大多數”是怎麼來的?
其實,這與全球的M型社會蛻變有關。M型社會是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提出來的: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可以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麵,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
而中國的情況更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丁元竹指出:“中國的整個社會結構還沒形成橄欖型就已經逐步呈現M型了,本來很弱的中間階層在往下塌陷。”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表征非常清晰。據美林證券發布的調查稱,中國億萬富翁人數,已經躍升全球第二,而在人均收入方麵,中國卻排名全球100名之外。中國社科院社會所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我國中間層隻占人口的23%,遠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比重。而中國的人均收入,雖然在2011年達到了4500美元左右,但是,財富的分布很不均衡。絕大多數人的收入,均在這個平均值以下。很多人的收入是“被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