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白雲山涼茶的PET膠瓶裝更像是逛街時隨身帶的飲料!
而可口可樂已經完全朝平台化方向發展了,它幾乎什麼包裝都有:PET膠瓶裝、易拉罐、玻璃瓶、大瓶裝--可樂已經不是隻針對某一機會的飲料了,而是針對所有機會,無論是在餐桌上,還是在街上、酒吧、士多店,無孔不入。沒有任何障礙地進入到所有的消費機會,你也不會覺得在任何場合喝可樂有問題,就如同喝水一樣。所以你就發現水飲幾乎沒有易拉罐或者鐵罐、玻璃瓶(巴黎水、依雲等高附加值水飲除外),補水是基本需求,必須平台化發展,決定了絕大多數水飲都是PET膠瓶裝。
王老吉開始出PET膠瓶了,是因為它已經做大了,像可樂一樣,向平台化發展了。而之前提到的飲料業和飲料營銷策劃者們,竟然不懂得不同飲料瓶體背後所包含的意義,猜測王老吉當初沒有PET膠瓶裝是沒有拿到廣藥的授權,真是悲催!更可笑的是,和其正近期的定位竟然成了瓶裝涼茶,用PET膠瓶包裝刻意與對手區隔!
“平台化”與“模式化”的勝者
iPhone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款移動終端,是一個模式化的商品,而它同時對於那些在其上麵的應用軟件來說卻又是一個平台。
作為一個模式化的商品,iPhone滿足了人們在移動狀態下的各種需求,遊戲、購物、找路、SNS即時通訊等,它以一種多種功能的整合商品來滿足人在移動狀態下的多種需要。而諾基亞失敗的根源則是一根筋地把手機理解為接打電話的工具,它賣的是一個單一的商品,而iPhone賣的是一套模式的集合。
iPhone並沒有孤立地挑戰諾基亞的行業領導地位,而是糾集了眾多小軟件一起來圍剿諾基亞。從消費體驗角度來看,iPhone是個多種功能的模式化商品,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iPhone又是一個承載許多小軟件的平台化商品。
安卓似乎受益於這種構思,用一種更開放格局更大的方式來對抗蘋果,那就是以自己的安卓軟件係統為平台,適宜一切智能手機,糾集眾多二流的智能手機生產商來圍剿iPhone。通常我們把硬件看作軟件的平台,如同PC是Windows的平台一樣,而在安卓這裏恰恰相反,軟件成了硬件的平台。所以我們對商品的平台化要有更本質的理解,那就是誰的適應性更強,誰的包容性更強,誰就是平台。(薑承剛博士點評:平台公司戰略是喬布斯對蘋果的最大貢獻,可能是把蘋果從一個消費電子公司升級為一個平台公司,以硬件來帶動平台,再以平台來擴大新的硬件需求。)
我初次發表此觀點時,獲得了國內某知名肉類品牌一位營銷高管的共鳴。其經營的火腿腸與烤腸從表麵上來看都是肉腸,但它們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品模式:火腿腸因為既可生吃又可熟食,既可佐餐又能獨吃等適應性,成為了一種平台化的商品;而烤腸必須得烤,決定了它必須配合一定的烤腸機器、燒烤場合、消費者吃的機會等,這些條件必須都配合好,烤腸才有售賣的機會。
那麼哪類商品適合走模式化,哪類又適合平台化呢?
一般來說,創新型、溢價型、小眾型的商品適合走模式化,而成熟品類、低毛利、大眾型產品適合走平台化線路。創新型的商品一開始總是針對一小部分人,而要想從這一小部分人中獲利,你必須得溢價,而能支撐溢價隻有模式化的商品才能實現;成熟型的大眾商品追求的是市場滲透率,這種商品往往是低毛利的,而要想薄利多銷就得增加你商品的適應性,就得讓你的商品平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