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牧區牧民經濟合作影響因素初探(1 / 3)

內蒙古牧區牧民經濟合作影響因素初探

區域經濟

作者:唐吉斯

摘要:本文闡述了“草場承包”實施以後,不僅沒有對草原帶來利處,反而加大了對草原的破壞,致使草場退化嚴重,沙化現象隨處可見,牧民貧困化加大。文章提出:在牧區不能像農區一樣把草場分割到戶,隻有遊牧才能適應牧區,但並不是重走傳統遊牧道路,而是牧民自發地合作起來,把草場整合,建立合作社,走向合作化道路。

關鍵詞:合作社牧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一、研究區概況

東烏旗是錫盟一個典型的牧業旗,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類型自西向東依次為荒漠草原、幹旱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林地。畜牧業仍然是一個基礎產業,但近年來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牧民的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調查的哈日高畢嘎查位於該鎮的東北部,草場麵積828平方公裏(124萬畝);共有174戶,767人;大畜1128隻,小畜37665隻;大畜以牛和馬為主,有少量駱駝;小畜以綿羊為主,綿羊主要為當地的烏珠穆沁肥尾羊,牛主要是烏珠穆沁牛。該嘎查以畜牧業作為主要的產業,基本上都是蒙古族,並保持了蒙古族的生活習慣。

二、牧民建立經濟合作影響因素

(一)草原生態環境惡化

草原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草場退化、草地沙漠化、草地生產力下降等。自草場承包以來,我區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加劇,90%的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鹽堿化現象,其中1/3基本喪失生產力。純牧業的24旗市的草場理論載畜量由20世紀60年代初的6000萬羊單位降至21世紀初的3000萬羊單位。另外,由於整個牧區範圍濫采濫挖礦產資源,使得草地環境更加惡化。

(二)貧困化嚴重

我區貧困問題嚴重,從“草場承包”、“定牧”以來,牧區由無貧困戶到了貧困化嚴重階段。草場退化使得可利用草場麵積極少,草場承載力下降,從而牲畜頭數下降,影響牧民生活,貧困化現象加大。加上“以草定畜”、“春季圈養”等一係列政策的影響下,增加了牧民畜牧業生產經營成本,減少了收入,牧民更加貧困。東烏珠穆沁旗吉仁寶力格嘎查牧民人均收入幾十年一直是名列自治區近3000牧區嘎查之首。但據東烏珠穆沁旗政協的調查報告,到2005年底,該嘎查貧困戶占到61%。建國以來幾十年,牧區牧民生活水平一直高於農民,但據計算,2004年,內蒙個牧民的平均純收入不及農民的1/3。可見牧區整體貧困現象非常嚴重。

(三)自然災害頻繁

我區位於季風區邊緣帶,自然環境惡劣。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亞幹旱寒冷氣流影響,而夏季來自海洋的溫暖濕潤氣流的影響小,所以幹旱少雨寒冷大風是我區氣候特點。一年時間裏2/3的時間是大風。加上草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劣影響下,使得幹旱、沙塵暴、黑災、蝗災、雪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根據內蒙古牧區78%的中西部地區500年的旱澇史料分析,幹旱年份占據70%—75%,存在“3年約有兩年幹旱,7年左右一大旱”的規律。1951—1990年,內蒙古牧區幹旱頻率為92.1%。1998年牧區雨水豐沛,牧草茂盛,但同時遭受了幹旱的麵積為520萬hm2。由於草場承包,不能遊牧受災地區損失3.1萬頭牲畜。

(四)國家實施了鼓勵“合作化”法律與政策

2007年7月1日,國家頒布和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2010年1月,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都出台了鼓勵牧民合作化的《1號文件》。近幾年,錫盟盟委、行署曾多次組織摸底調查、專題研討就牧區經濟合作發展問題並成立指導小組,專門製定出台《關於加強發展牧區經濟合作組織的意見》。2007年,東烏珠穆沁旗政府實施“四個整合”,即整合草場、牲畜、勞動力、基礎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