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年主權財富基金將再次上漲(1 / 3)

新興市場的發展動力強勁

盡管金融危機和隨後的全球經濟衰退造成的混亂導致了跨境資本下跌了約80%,但是新興市場在世界經濟舞台上仍繼續發揮著日益強大的作用,強化了始於2000年的財富模式的轉變。

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8年全球經濟GDP增長速度僅有3%(以美元計算為1.6%)後,預計2009年會下降1%,這是60年來的首次下降,而世界貿易量的下跌則會達到前所未有的14%。但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預計今年將增長1.7%,盡管低於近幾年年均7%以上的增幅。然而,美國經濟衰退的幅度會達到2.5%,歐元區4%,日本則可能會達到5.5%,見圖1。而且盡管金融危機與全球衰退相當嚴重,新興市場並沒有拖欠或違約—實際上受危機影響最嚴重的一直是(現在仍是)歐洲小國。

盡管經濟正在複蘇,但是很多國家的複蘇進程是緩慢和不同步的,尤其是在失業率猛增的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會抑製消費需求;為了增強國家財政,政府開支就會受限製。鑒於全球銀行業的大變動,金融業較發達的國家由於銀行努力增強它們的資產負債表,就麵臨著長期的借貸限製。因此,預計今年發達國家將會增長2%左右,但並沒有很快就恢複到以前水平的可能,歐元區與日本預計尤其緩慢。相反,新興市場預計在今年會增長5%,主要是由中國與印度引導,其他國家包括巴西和中東穩定的表現也有利於新興市場的增長,如圖2所示。

經濟狀況支持主權財富基金發揮作用

從2002年起,新興市場作為一個整體以每年7.5%的增幅超過發達國家很多,這是由亞洲兩大巨頭—中國和印度引領的,其中中國每年幾乎增長10%左右,印度在危機前的增長率也達到9%以上。由於大多數國家受到中國強大需求拉動的影響,新興市場經濟的激增是由亞太地區引導的,但是很多區域,包括一直以來表現欠佳的拉丁美洲和非洲都有了不錯的經濟增長。

這就意味著新興市場在全球經濟,甚至是新的世界秩序中的能力正在增長。總體來說,在購買力平價基礎上,中國自2000年起就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25個百分點,而美國為14%,“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一共占到了全球經濟增長的40%左右。這引起了全球GDP份額明顯的轉變,如圖3所示。2008年“金磚四國”集體增長超過了美國經濟(購買力平價基礎上)8%以上—占到全球經濟的22%。中國十年間在世界年產量中的比重從6%上升到11%,再一次成為2008年“金磚四國”經濟總量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新興市場的增長力見證了一些國家對主權財富基金作用日益增長的關注與重視。這是由於這些國家自2004年起國際收支順差與準備金的增長推動的,大部分由於高油價與消費品價格的回落。盡管2009年貿易順差下降,一些主權財富基金由於2008年中期起資產價格的下降而嚴重受損,世界經濟的不斷動蕩意味著主權財富基金在未來幾年仍會占據著市場的重要位置,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收支順差與準備金仍非常巨大

強勁的出口業績帶動了新興市場主權基金的快速增長,改變了世界貿易的結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表明,自2000年,新興市場占據了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全球進口量增長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內部貿易”區—新興市場幾乎50%的出口都進入到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內。亞洲新興國家的內部區域貿易尤其強勁。強勁的貿易、能源價格上漲與消費品生產商急速增長的收益為經常項目順差總額的大幅增長打下了基礎。IMF的數據表明,2008年新興市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為7250億美元,而發達國家是5300億美元的赤字,美國仍是主要的國際收支逆差國。新興市場整體順差預計在今年會有所下降,但是仍高達3500億美元,IMF的預測表明在2014年順差會上升至9700億美元,同時,新興市場的儲備金在全球儲備金總額中的比重從2000的60%上漲到約75%.圖4展示了“金磚四國”的外彙儲備增長脈絡。

巨額的儲備金遠遠超過了正常的日需求量(比如用於維護利率或滿足進口需求等)。但在全球經濟危機期間,這筆巨額儲備金為很多新興國家提供了重要的避風港,如果金融波動再次爆發,很多國家就可以努力去重建儲備金。傳統上,儲備金被定位為低風險,但同時也是低回報的資產,像美國國債。但隨著儲備金近幾年的不斷積累,主權財富基金在積極主動投資儲備金方麵、為了資產多元化以及在經濟不景氣時(比如石油與商品價格下跌時提供更強的經濟安全保障)、在發達國家大企業內建立長久股份方麵,成為日益重要的方式。

隨著新興市場看起來在接下來的幾年間會比發達國家增長迅速,投資者自2009年第一季度起就加快了新興市場資產的購買步伐。這些外國資本流與大量外部盈餘的結合推動了亞洲與中東部分地區外彙儲備新一輪的增長,盡管一些國家已經購買了美國資產,以放慢它們的貨幣對疲軟的美元升值的進度。這些因素再一次增加了這些國家主權貨幣基金的潛在基礎。

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仍舊是在中東,以消費品為基礎,例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與沙特阿拉伯,但是挪威很多年以來一直運營著最大的基金之一,近幾年,新加坡、中國和俄羅斯也在快速擴大主權基金。另外,很多小型石油生產者,比如利比亞和其他商品生產者為自己的過剩商品利潤建立了基金。所有主權貨幣基金總規模預計在很大程度上呈現不同。約18個月之前,我們認為主權貨幣基金總量接近35萬億美元,倫敦國際金融服務局的數據顯示在2008年底主權基金總額為39萬億美元,比2007年上漲了18%。此外,美國45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金也主要集中在亞洲與中東新興市場,這暗示著對相對少數國家投資來說有更多的資金。

與那些成熟的金融機構投資者相比較而言,主權貨幣基金資產規模還是相對較小的。前者管理著超60萬億美元的資金,包括養老基金管理的25萬億美元,但是後者在2008年末超過了對衝基金水平,大約為15萬億美元左右,私有股權基金(PE)少於1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