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想成為一位智者,更沒有人不渴望成功。智商與成功之間是否有必然關係?科學理論尚無法證明,但經驗和直覺告訴我們,大凡成功人士都是比較聰明的,但聰明的人不見得一定會成功。人們常用智商(IQ)度量一個人的聰明程度,但就與成功的關係而言,行為(Behavior)可能比智商更重要。
比爾·蓋茨深有體會地總結道:聰明的人很多,但同時具有聰明、合作與領導能力的人不多,三者都強的人更少。大凡一般聰明,但善於合作,還具有領導才能者成功的機會很大。
沃倫·巴菲特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談及成功的時候,很少強調智商,而將注意力放在行為方式上:做事一定要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關注外界的反應。如果過分關注外界反應,你的成功雖取悅了外界,但自己內心會感到空虛。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大部分成功人士的基本特質。
大量案例和經驗表明,要想成功首先要學會說不,即將事業定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其次,還要學會交友—交到好友,有誌同道合的夥伴,形成做事的團隊。再次,就是善於思考和判斷,特別是獨立思考。見解獨特,才利於做出超人的事業。比爾·蓋茨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時強調:他每年要抽出兩周時間,擺脫纏身的事務,靜心讀書和獨立思考,他稱之為讀書周。沃倫·巴菲特更絕,他與比爾·蓋茨開玩笑說:我與你恰恰相反,我一年可能隻忙兩周,剩餘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讀書和獨立思考,從不讓瑣事纏繞。第四,成功者往往還需學會輕鬆演講,善於將自己獨立思考的心得清晰表達,並讓別人理解並願意與之合作。最後,還要不斷向自己投資,持續提升自我。當然,我們還可以將這些成功者共有的行為特性繼續羅列下去,但這些已足以說明,對成功來說,行為方式比智商更為重要。
記得剛開始指導研究生時,新生入學首堂課我常告誡學生,研究生階段首先要學會成功做人,培養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行為方式,如果做到了,論文和研究成果將是瓜熟蒂落的必然副產品。一些人雖很聰明,但做人不成功,很難成就大業,往往淪落為聰明的小人。而做人成功者,即使不夠聰明,也會因做人成功贏得合作者,反倒可能成就一番大業。
那麼,我們如何樹立和改進自己的行為方式?路徑很多,如果對照IQ,我們則可以從EQ、AQ、RQ等方麵著手。
EQ即情商,情商高的人,在自信心、人際關係、工作表現、婚姻生活上,都有比較令人滿意的成就。所以,要想成功,須注意改進情商,這樣容易交到好友,形成誌同道合的團隊。其次要注意提高理商(RQ, Rationality Quotient),即理性分析的習慣和能力,這是我自己製造出來的概念。人們大都不缺直覺和感性,雖然不一定是天才的直覺,但很多人缺乏足夠的理性。直覺雖可迅速形成獨到、奇妙的想法,但如果沒有理性分析的配合,則可能成為鏡中花、水中月,難以實施。直覺的神奇輔以理性的分析,才能成為可付諸於實施的出奇製勝法寶。成就大業者,當然需要理商。成功的道路向來都是漫長和艱辛的,離不開意誌和堅持,即較高的逆商(AQ, Adversity Quotient)。逆商是人們應付逆境的能力,逆商專家保羅·史托茲博士研究證明,一個人逆商愈高,愈能以彈性麵對逆境,積極樂觀,不屈不撓,愈挫愈勇,接受困難的挑戰,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從而終究卓越。相反,逆商低的人,則會感到沮喪、迷失,處處抱怨,逃避挑戰,缺乏創意,往往半途而廢、自暴自棄,終究一事無成。因此提升逆商就成了想成就一番事業者的另一門重要功課。
實際上,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已表明,智商決不是製勝的最重要因素,情緒控製(EQ)和逆境的應付(AQ)才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上述三者缺乏理性分析(RQ)的支撐,也可能淪為魯莽或愚蠢的堅持。更重要的是,IQ與生俱來,但EQ、AQ和RQ均可後天習得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