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振梁:往事並不如煙(2 / 2)

書裏提到的第二個核心問題,是指責何振梁不支持於再清競爭國際奧委會執委。關於這一點,何老是如何回應的呢?何振梁說:“袁偉民跟我談要讓於再清2003年競選執委的時候,我說隻要你們認為於再清已具備了條件,我同意。盡管當時讓我競選副主席的呼聲很高,而且大家認為我沒有對手,幾乎可以100%當選。體育總局領導不讓我競選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新老交替’,體育總局領導還跟我講:他們已經跟羅格談過了,羅格說於再清競選,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可能性,既然如此,我當然讚成。”

“2002年11月我去墨西哥開會時,我跟羅格說:我說明年我任期也滿了,我考慮應該有更多的年輕一些的委員進入組委會,所以我明年將不競選副主席,而推薦於再清競選執委,希望羅格支持。讓我意外的是,羅格告訴我,他已經收到袁偉民的來信提及此事。不僅如此,他還提及我原本根本不知情的一些事。羅格說:‘釜山亞運會時,袁曾經問過我國際奧委會執委選舉的事情。我告訴袁,何振梁可以競選副主席,如他競選副主席,由於他的人品和才能,幾乎可以肯定會順利當選,很少人甚至沒有人會同他競爭。我還告訴袁,如果於再清競選,有很大風險,因為他剛當選委員不久,其他委員對他還不了解。’”

“羅格說,他在釜山期間已經把這個問題跟袁偉民談得相當清楚了,沒有想到袁偉民還會寫信給他。他說,為中國和於再清著想,還是建議我來競選副主席,等於再清與委員們彼此再熟悉一些後再去競選。這也是為中國好。從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傳統來講,選誰進執委會,委員們認為這是自己的權利,絕不歡迎任何其他的非委員介入。介入的結果隻能適得其反。”

直到今天,袁偉民與何振梁的這場紛爭論戰也沒有辯出誰是誰非,最終雙方也很快選擇了沉默。時間過去了幾年,雖然不同人的眼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曆史樣貌。曆史自有公論,真相隻有一個,但真相往往不會自己浮出水麵,我們可能會有兩個選擇:讓一切往事都隨風而去,不在意兩位老人之間的那些分歧。還有一個選擇,就是盡可能還原當時的真相。何振梁先生去世後,媒體報道分為了兩極,有的高度肯定,有的僅發了一條簡短的消息,但從官方對何振梁的態度看,對他為中國申奧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始終是肯定的。

矛盾並非個人恩怨

國家體育總局前局長袁偉民在5年前出版的那本《袁偉民與體壇風雲》,以及之後何振梁對書中的質疑所做出的回應,無疑是將兩人之間的矛盾公開化了。從此之後,何袁二人再無交集。

不過,給記者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記者問何:“如果是因為個人恩怨,你與袁偉民的矛盾到底在哪裏?”何答:“我想不出,真的!我們從來沒有在哪個重大問題上有絕對的分歧或者激烈的爭吵,都沒有過。我們以前都在體委工作,我負責外事,他負責競賽,互不相幹。”

後來,何振梁坦言,他感覺與袁、與總局的關係還是在申奧成功後發生了微妙變化。不過,在陷入“爭議風波”後,何老似乎看得很開:我相信一切自有公論。劉少奇同誌說過一句話:“好在曆史是人民寫的。”我借用一下:“好在曆史是事實寫的。”

何振梁晚年盡管陷入爭議,可是在全國率先提出的淡化“金牌論”想法,則應該是他為中國體育所做出的又一貢獻。何老曾說,奧林匹克運動絕不是要培養“競賽機器”,而是通過體育這一載體,通過尊重規則,公平競爭,培養真正有高度公民意識的社會成員。何振梁曾經多方呼籲,應該從金牌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要改變現在的體育模式,不再唯金牌論。但是,龐大的行政體育運轉多年,車載鬥量的金牌讓很多人擁有了許多實際的利益,一夜之間,要讓他們的觀念從金牌戰略走向全民健身,談何容易。奧運會上的成功,為中國的體育事業打造了一個夢幻般的局麵,但是,當行政掌控一切資源的時候,他們已經無力或者沒有時間去改變唯金牌論的現實。中國從體育大國變為體育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何振梁謙和正直、淵博儒雅,為體育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為何會在耄耋之年陷入如此難堪的“爭議”之中呢?在這之前,何振梁體育外交家的身份與體育總局也多有摩擦,他的雙重身份注定了他要在中方利益和奧運發展之間做出協調平衡。

知名媒體人楊華認為,何振梁與體育總局在理念上存在極大的分歧。何振梁也重視金牌,但他的用意是凸顯金牌背後的精神內涵,而總局片麵強調金牌的政績功能,忽視了奧林匹克文化追求。

何振梁晚年風波多少讓人遺憾,但往事並不如煙,許多是非和爭議,時間和曆史會給出答案。

(傅振強薦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