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時代》影視改編的多重互文分析(3 / 3)

《小時代》兩部影片的陸續上映,引起了人們強烈的關注和討論,對小時代的評論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甚至在網絡上展開了激烈的罵戰。而這正是不同讀者產生的不同的互文解讀。對於郭敬明的粉絲來說,《小時代》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精神愉悅。這是因為郭敬明的作品大多以描寫學生群體為主,他們對社會和世界的認知是模糊的,而且在當今消費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他們更加追求物質和情感雙重滿足,在物質和情感兼求的心理下臆想出一個自己的世界並享受於自己的臆想,而郭敬明不僅將這種臆想紙化了而且還將它搬上了大銀幕。這帶給了當代青少年某種精神上的慰藉以及情感上的宣泄,填補了他們心靈的空白。在觀影活動中,他們在不自覺地將自身的經曆、情感記憶以及文化素養與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產生重合,由此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視覺、聽覺效果的共同衝擊下讓情緒達到爆發點,觀影中落淚的受眾不在少數。同時他們在潛意識中還會不自覺地搜索自己對原著閱讀的內容,無意識中就將原著和電影進行了對比和互文,並且整個過程受眾都是主動參與進來。這些都進一步促進了他們對《小時代》的熱捧。而另一些沒有看過《小時代》原著的受眾,也會因為喜歡影片《小時代》的整體風格和人物而產生愉悅感,這樣的受眾除了在觀影時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的閱曆、情感記憶與文化素養與電影進行互文外,可能還會在觀影後再閱讀原著,形成互文閱讀,從而進一步從自身視角產生了多重互文。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影視改編即語圖互文,已經將互文擴大化了,受眾不僅可以在圖像文本中找語言文本的互文,也可以在語言文本中找圖像文本的互文,還可以在自己的人生經曆、情感體驗、文化結構以及藝術素養中尋找與圖像文本或者語言文本的多重互文。所以說我們評價一部改編電影是否成功,不僅僅是要看它的票房、畫麵效果、背景音樂、演員表演,同時還要看這部電影能否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能否讓受眾在觀影時與觀影後與自身的相關因素產生更多的互文以及這部作品對受眾能產生怎樣的意義。從這一層麵上看《小時代》是成功的。雖然很多人批評《小時代》是一個物欲橫流的小時代,其炫富和堆砌達到一種病態的境界,但是筆者認為,在當今的消費文化語境下,青少年對物質的追求遠遠高於上一輩人,不僅如此,他們在情感層麵還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郭敬明用奢侈品包裹著浪漫的感情,來迎合了當下年輕人的這種心理需求。

雖然影片所展現出的物質生活奢華至極,但是也傳遞了很多正能量,影片講述了四個女生從大學到工作的成長過程以及四人之間的互助互愛的深厚友誼。這也是對不同觀者評價的一種互文。

綜上所述,在新文化消費語境下,《小時代》的影視改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代青少年消費群體的接受心理和審美感受,實現了語言文本向圖像文本的華麗轉換,並產生了語圖互文、“讀者”視角的多重互文,隨著互文性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其對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影響也隨之加深,這也有助於文學作品影視改編在自身的發展中及時進行藝術觀照和理論反思。

[參考文獻]

[1] 唐潔璠.論小說的影視改編[J].電影電視研究藝術,2013(03).

[2] 孫柏.擺渡的場景:從文學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12.

[3] 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899.

[4]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9.

[5]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J].外國文學評論,2004(03).

[作者簡介] 葉禹彤(1989—),女,江蘇沭陽人,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藝術學201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藝術理論。張玉勤(1970—),男,江蘇新沂人,文學博士,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理論研究。